朱静
湖南省常德市第六中学 415000
摘要:实际对于初中生而言,课堂是极为关键的学习阵地,只有在此过程中取得良好学习效果,他们才能够进一步有效锻炼增强综合能力,否则极可能在浪费大量学习资源的同时却无法达到预期学习目的。鉴于此,具体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生物学科教学工作时,每个教师都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视,慢慢探索应用系列针对性教学指导措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为其拓展学习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高效学习;科学策略
在传统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之所以无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学生主体作用重视不足、缺乏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关注等等,这样最终自然也不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既定学习实践任务。据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大环境中,每个初中生物教师都需要在多元科学新理念的指引下慢慢革新自身教学思想,进而在全面了解所教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深入探知生物学科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大量针对性研究探索活动,不断优化平时课堂教学行为,以尽力在每一环节都为学生创设适用条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迅速进步。
一、注重教学设计,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从以往教学经验可知,课堂教学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教学效果,值得广大教师予以关注。具体进行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时,每个教师都需要注重课前教学设计,益于课堂上创设良好教学环境,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平时基于《我们周围的生物》这一节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正式进入课堂之前,我特别在教学设计工作中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了科学教学规划。具体如:我预先科学确定了课堂各环节的用时,只为保证课堂教学节奏紧凑而流畅,为学生学习消除众多不利影响因素;鉴于学生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潜在价值,我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些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同时为确定具体时机与次数进行了科学研究;我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而设计了多元教学手段,只为在正式课堂教学中引入灵活生动元素,打破枯燥氛围,同时有效降低相关知识理解难度等等。这样,以上述教学设计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我很容易就为学生们创设出了积极有益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添了助力。
二、引用趣味策略,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不主动投入实际学习活动,那么教师再努力进行引导与点拨都无法顺利达到教学目的,无法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目标。
鉴于此,实际针对初中生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工作时,教师们就有必要选择合适时机引用趣味策略,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从而为其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平时基于《植物种子的萌发》部分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因为充分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手段的诸多弊端,所以我就在此之外灵活引用了诸多趣味策略。具体如:在课堂一开始阶段,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简单的生物知识竞猜活动,即向学生们提出了诸如“充足的氧气和种子萌发是否有关系?”“农民在早春播种棉花的时候会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问题,鼓励学生们积极根据生活经验以及预习所得思考抢答,最终正确答题最多的学生获得优胜;在实际分析本节课某些知识点的时候,我在口头讲解之外还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播放了相对应的动画视频,意在进行形象说明等等。通过上述趣味教学活动,我很容易就使学生们对本课生物知识产生了好奇心,聚焦了学生注意力,进而顺利诱发出了他们的课堂学习热情,有益于他们高效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三、设计有效提问,启发学生课堂自主探究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即使有任课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们对于有些知识点还是不能迅速理解掌握,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实践。鉴于此种情况,平时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时,各任课教师就有必要设计系列有效提问,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有助于他们最终大幅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平时课堂上带领学生们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顺畅地推行既定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我在各个恰当知识分析环节进行了有效提问,具体问题包括“如果虫子吃掉了苹果花的哪部分,它将不会结出果实?”“麦粒、豆角以及葵花籽这三种农产品是否都属于果实?”等等,并要求学生们根据问题启示分析理解我所讲内容。这样,班里几乎每个学生的生物思维都得以有效激活、拓展,从而慢慢找准了关于每一知识点的思考方向,并积极投入到了自主探究活动中,为他们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增添了助力。
总之,在当前阶段初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都面临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这一问题,为此,他们中每个人都需要持续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探索研究活动,同时还有必要不间断地反思总结自己以往教学实践,从而慢慢总结出诸多优质教学策略,以为学生们创设良好课堂环境以及教学条件,助益既定育人目的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黄念.探讨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J].新课程(中),2017(04):170.
[2]宋瑛.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3(3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