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在“有效情境”中落地生根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孙玲玲
[导读] 一些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动主题单刀直入,缺乏情境的铺垫性
        孙玲玲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311200
        摘要:一些课堂上的自主探究活动主题单刀直入,缺乏情境的铺垫性;微课成为PPT的直接翻录,缺少情境的思考性;小红、小明等假大空情境缺乏生活的契合度;引用纯知识化的导学单严重阻碍道德情境的生成与内化。为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为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契机。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有效情境
        一、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品酌素养新风尚
        初中道德与法治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追求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与中国学生发展的家国情怀、国家认同、社会参与等九大核心素养不谋而合。笔者根据这九大素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相关内容的联系点,以及结合诸多同行的观点,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应当是以公民素养为核心的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和行动力四位一体的关键能力。
         
        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设情境觅蹊径
        1.创设两难情境,激发矛盾火花,增强理性思辨力
        创设贴切诱思的道德两难情境,将生活中的道德矛盾搬入课堂,将更能走心导行地化解学生现实中的道德困惑,提高理性思辨力。
        在执教“自觉维护正义”这一课时,笔者设置情境:雨天路滑,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在路旁,让你撞见了,你是否上前扶一把?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扶!如此,难道每位学生都已达到道德的制高点了?显然不是,为了考验学生是否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笔者出示一段新闻材料:2015年7月成都一老人在骑车时因下雨路面过滑摔倒,一学生正好路过并询问老人情况,老人不仅不感谢学生,还诬陷是学生将自己撞倒,要求学生赔偿。在这段新闻创设的两难情境下,笔者再问学生:老人摔倒扶不扶?
        学生最终在“扶与不扶”的道德两难情境中经过反复对比、反思,在不断的思辨中找到道德的平衡点,在不断的价值冲突中坚定自己的信念,进而得出共识,指导实践。
        2.妙设时事情境,触发家国情怀,坚定文化信念力
        创设时事情境是学生了解国情世情、社会热点,坚定价值信念,增强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时事情境与核心素养培养挂空的现象。
        比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过于追求时事情境的新鲜度,创设“法国巴黎恐怖袭击案”引发全球市场进入“黑色星期一”的时事情境,想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恐怖袭击案会导致全球市场进入黑色星期一”导入课题。可惜问题抛下去石沉大海,学生要么窃窃私语讨论着恐怖袭击案本身,要不沉默不语。缺乏学情考虑的时事情境,过于牵强的知识牵扯,导致学生无言以对,更甭提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与国际理解的核心素养了。
        3.巧设生活情境,还原现实本真,提升实践行动力
        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例如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八下)一课中,笔者引入生活情境:昨日在超市买回半斤黑米,侵泡一晚上,打算今早做早饭。结果发现,黑米变成了白米。同时师出示未侵泡的黑米和侵泡中的黑米。问:买到了假货,我该怎么办?
        生1(坏笑):老师,您眼神不好使。(学生哄堂大笑)
        师:浸泡后是能明显看出来。可是这未浸泡的黑米你如何能快速辨别?
        生1(沉思):科学课中学过,加醋,真的黑米会发生化学反应变红,假的会褪色变黑。
        师:你真有双“慧眼”,居然能想到这么个好办法来鉴别真假,老师也受教了。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独具慧眼,这时该怎么办呢?
        生1:找超市理论,要求退货退款并赔偿损失。
        生2:找工商局投诉,封了这超市。
        生3:吃一见长一智,记住教训,以后别再去买就行。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的小片段,顺势利导地总结“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更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从而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践行动力。
        4.精设心理情境,引发灵魂对话,提高自我调适力
        如果将心理策略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创设有效的心理情境,必将提高学生调适力的可操作性。
        如七上《道德与法治》单独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单元进行阐析,可见新课改更为注重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意义。笔者创设了一个心理情境《毁灭》。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自己最喜欢的纸和笔;第二步,聆听音乐,快速静下心来。(出于好奇,学生较为兴奋,一开始课堂出现细细簌簌议论声,到最后渐入佳境)第三步,在纸上画自己想象中最美好的自己的肖像(可仅脸谱),不求形似;要求在绘画时不讨论独立完成,且作品只供自己欣赏,不与任何人交流。(学生埋头认真绘画,部分学生感叹画技有限自我憨笑,部分学生忍不住偷瞄同桌绘画,气氛轻松而自在)第四步,让学生闭上眼睛,排除杂念,努力想象,以使自己本人于所画的肖像融为一体。第五步,睁开眼,毫不犹豫将肖像撕成碎片。(部分学生舍不得撕,在教师的要求下自己强行撕毁,出现哭泣、表情严肃等现象,气氛极具紧张)第六步,让学生努力将撕毁的肖像恢复如初。在这样的心理情境下笔者采访学生:撕毁自己肖像时费力吗?将肖像恢复如初时是什么感受?一位女生沮丧着回答:“我好不容易画好的,不想撕,可是您硬要我撕,再也拼不回去了。”“感觉多么美好的事物一去不复返了,哪怕拼好了也无法恢复如初了”另一位学生惋惜道。至此,笔者再点题:生命如你手中的肖像,美好却不可逆,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当走好每一步,让生命散发最美的光彩。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返躬内省促成长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充分结合学情,切合学生实际需要,契合教材内容来灵活应用。总之,只有适合学生的才是有效的情境,才能助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12年.
        [2] 廖丽芳.教师教学情境创造力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