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刘江涛,袁永伟,弋景刚,孔德刚,李珊珊
[导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着大量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情况
        刘江涛,袁永伟,弋景刚,孔德刚,李珊珊
        河北农业大学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着大量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情况,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市场高速变化的需求,建立有效的产教融合体系成为了大学院校的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首先介绍了当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现状,然后基于产教融合的具体定义视角给出了相应的教学优化方案。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
        
        一、序言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作为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主要力量,所以针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方向。大学教育是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大学教育相对于职业高校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章程来对现有的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帮助学校和教师认识到教学改革的目标。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对产教融合体系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希望能够为其他一线大学教师提供一定的改革参考。
        二、当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开展问题
        1.存在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交流和相关走访调查,笔者认为当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是当前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对员工的目标发生了冲突。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制造业市场飞速变化,企业的需求随着技术和客户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学校方面的目标只是巩固学生的基础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阶段学习。所以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实现快速的岗位适应,导致只能从头开始完成岗位职能的学习,进而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入岗进度,所以培养目标问题值得重视。
其次是课程结构设置问题,因为企业和学校属于两类组织和机构,所以学校在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时更多的是针对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行制定,很难顾及到企业对于岗位的需求,所以学生在完成学业进入企业后会出现再培训的情况,浪费企业和学校的教学资源。
        最后是课程进度问题,根据笔者的调查,当前对还有一些大学院校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课程进度安排,还不足以保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衔接。教学进程的合理安排才能保障从学校到企业的渗透、延续。目前几乎所有大学院校在第五、六学期都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往往忽视了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衔接,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有效的应用相关知识完成工作上的任务。
        3.原因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大学院校中较为普及的一门专业,当前随着制造业市场的变化和制造业技术的进步,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人才的应用标准也越来越复杂。针对自动化专业开设相应教学,不仅需要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教学方式,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对当前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市场应用标准和相关技术知识进行更新,保证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去。当前自动控制原理在教学方面主要表现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是不少学生在进行自动控制原理学习时兴趣不高,一方面是因为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的具备一定的理解难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课程、专业实际和相关行业标准等不同知识点较为分散,进而导致了部分初入大学的学生对于自动控制原理相关课程的整理和练习不够透彻,难以形成有效的关联认知;其次是部分院校存在这相关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实际自动控制原理企业生产要求不匹配的问题上,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
        1. 设计原则
在大学教育方面,产教融合体系的引进时间不短,但面对当前变化的经济形势产教融合整体仍处于摸索阶段,但相较于传统大学教育,产教融合体系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闪光点。

所谓产教融合体系,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通力合作,针对当前专业的行业标准和课程教学情况来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衔接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和学习成果反馈模式。基于产教融合体系制定的教学方法需要从教学人员、教学评价、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四个层面将大学课程教学系统化、项目化和企业化,通过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课程进行有效的解构,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的系统性整理。教师不仅需要将产教融合体系引入到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的课堂,更需要基于当前数据时代的信息时代的复杂思维对产教融合体系进行优化,从宏观层面对教学进行把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过去教师只能从成绩情况等方向进行了解,在产教融合体系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各类项目完成情况得到学生的教学反馈,进而基于这些教学反馈来对教学方向、教学细节和教学理念进行调整和优化。
        2. 教学研一体化
        本次教学以《自动控制原理》的“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章节为例,基于教学研一体化思想对该章节进行重新设计:
        (1)教学设计
        教学研一体化需要规定一个大致的选题范围和要求,由学生选择具体的项目,还要经过教师审核通过。笔者首先深入相关制造业企业调研、学习和寻找项目。通过企业调研,选取了仔细询问了相关企业关于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的维修案例,然后将其设定为本次教学的目标。然后是对本次项目设计的分解,具体可以分解为“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步骤”、“自动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自动控制系统的维护、使用和故障排除”三个子项目。
        (2)教学实施
        项目实施是教学研一体化的主体,分为项目导入、子项目实施、项目整合。笔者首先介绍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以说课的形式,向学生演示讲解项目的基本要求、组织安排、实施安排、评价标准。然后是对项目进行了解构,分解为上述要求,笔者在除了给予方向性、框架性的指导和方法上的指导外,还要在学生职业操守、操作规范、硬件和资源使用规范方面给予原则性指导,要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避免出现违规现象。所有的子项目完成后,要将所有子项目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才算完成本次“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的设计目标。本文所设计的教学系统其目的是培养岗位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就要有别于我们传统教学。另外引入企业反馈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一环,对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来说,企业的教学评价在某种意义上要大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评价,所以相关院校应当对企业反馈给予高度重视,针对企业反馈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就目前而言没有任何一种评价方式可以单独评价教学研一体化的质量,只有不断整合多角度、多方法、多类型的评价方法,才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评价,对教学研一体化成果进行全面的评判。
        四、总结
        总而言之,本文对当前产教融合视角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课程进行了改革,从多个角度来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各个课程项目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同时产教融合需要随着当前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整,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工业自动控制原理的市场应用范围肯定会进一步变化,所以相关教师需要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课程的调整和优化,基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框架的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子芳,傅远佳.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北部湾大学为例[J].商业经济,2020(11):184-186.
        [2]吴钦景,张永莉. 科技引领  协同创新——产教融合  实业创新[N]. 联合日报,2020-11-04(003).
        [3]张雪佳.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实践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J].西部学刊,2020(20):105-107.
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1902061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