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云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第一中学
摘要:由于学生在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学习水平不同的现象,给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在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以及教学观念不断转变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进行引导与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教学实践;课堂教学
进入初中之后,学生需要掌握与了解的内容在范围和深度上不断提升,这使得学生之间在学习认知能力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凸显深化,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语文作为一门重点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面的扩展延伸,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引导,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其情况进行教学措施的制定,使教学活动更加有针对性,为促进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一、增进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两大主体,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促进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进行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与学困生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其学习中的问题,为调整改进教学活动,激发起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提供支持,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学习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的情况而出现了十分严重的自卑情绪,不愿与他人进行互动,课堂表现不积极等现象十分普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其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并能够不断改进。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时会通过交流互动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情况,与之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缓解其学习时的压力与紧张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学习信心的增强,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重视教材内容教学,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能够帮助学生夯实知识的基础,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增强提供支持。基础知识薄弱,不扎实是学困生形成的一项重要因素,教师针对这一情况重视教材基础内容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加有效地锻炼,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作为重点,帮助学困生夯实知识基础,增进理解,从而实现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整体语文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文言文类的知识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会出现记不住具体解释的情况,给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造成阻碍,影响其语文知识能力的提升。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时,会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夯实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究提供保障。比如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语言结构,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与现在的意思不同,很多学生都会出现错误,笔者在教学时会重点进行强调,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与提升创造条件。
三、强化学情分析总结,依据学生的情况教学
“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能够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引导与支持,是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并开展教学实践,能够为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创造增加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困生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与总结,掌握其问题症结所在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为实现学困生学习水平的有效发展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困生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有的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的是因为个人性格上的不足等。所以笔者在针对学困生进行教学之前会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水平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其个体之间的不同,再根据观察的结果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如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开展小组帮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等。从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为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与发展提供保障。
四、总结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与改进,为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让学困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协助,更加高效地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为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崔迎萍.试论小组合作学习对初中语文学困生的促进作用[J].才智,2016(10):110.
[2]沈晓红.初中语文学困生成因探究及转化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S1):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