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深:读背影,知父爱——背影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徐磊
[导读] 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
        徐磊
        湖北省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中心学校  43321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
2.从父亲的形象中探究父子关系,把握父子情感变化。
3. 结合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变化,理解父子深情。
教学重难点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父亲“背影”的多角度解读。
2.从背影中读出“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父子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的“林爸爸”吗?那位严厉而又慈祥的父亲是否让你感同身受呢?(文中的细节:上小学一年级的“我”,因为天雨而赖床,爸爸一顿鸡毛掸子,打的“我”落荒而逃。等“我”到了学校后不久,爸爸给我拿来了花甲袄,并且给我穿上,还给我了两个铜板。)今天我们将走进这样一位处处用行动关爱儿子的老父亲,他步履蹒跚的背影定会让你永久难忘。
二、读文知背影
        (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你(学生)来说一说,文中写的什么人,记的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
        (2)《背影》写于1925年10月,但文中的故事是发生在1917年。这一年的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去世。而父亲在1916年后不久被解职。作者当时20岁,还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南京浦口车站惜别。
        离别后,父亲给儿子来信,信中是这样说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请全体同学带着父亲的情感读这句话,细细体味父亲在写信时的心情。当作者读到父亲在信中的这句话时,泪如泉涌。此时老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读到此句泪如泉涌?请学生回答。答毕后,继续发问,在晶莹的泪花中作者又想到了什么?此时让学生回到课本,并齐读“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三、读文解关系
        1.在读文过程中,大家发现了没有,父亲的背影不仅仅只出现过一次,你觉得作者写了几处?在第一段中说的“最不能忘记的”背影,作者是在哪里看到的呢?(学生齐读第六段)
        学生读完后,让学生结合全文说一说:用我读出了怎样的背影形象?这一句式来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角度1: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写法上: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体形:“父亲是一个胖子”。
        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从衣着,体形解读完后,让学生齐读2、3段;定位第5段的迂,7段的颓唐这个词语,进一步分析父亲的背影形象。)
                 板书:背影   穷困潦倒,衰颓败落,言行守旧
        角度2: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
        动作:慢    反映父亲年龄   老
                 板书:背影  步履蹒跚,年老笨拙
        这一背影形象饱含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同学们对父爱的感知通过课文是能读懂的,这里不做详细讲解,主要是通过父亲的背影形象引出父子之间的关系。
        除了父爱,不知道同学们还发现作者给你留的其他信号了没有。请看第7段,齐读本段。读完后问学生,请学生说说,读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明在文中儿子与父亲的交往中也刻画了作者的心理活动。
教师给出相关句子,让学生来解读文字。
1. 如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2.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3.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根据学生的解读,教师适当进行拓展。如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之间就有了矛盾。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矛盾进一步加深。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板书:父子有矛盾,有隔阂
四、读文懂父爱
   父子有隔阂,有矛盾。但这种矛盾与隔阂并不是父子之间的全部,他只是作者人生中的插曲。贯穿始终的还是父亲对儿子不离不弃的爱。

那这种爱是如何体现的呢?
        再次齐读课文第六段:男生齐读父亲去买橘;女生齐读买橘归来
问1:这样一位年老的父亲去买橘子,你觉得容易吗?(讨论一)
    讨论结果力求全面,展示思路清晰,条例清楚。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父亲买橘子的路好走吗?父亲怎样过去的,怎样回来?结合当时的家庭状况?)
        当看到父亲这一艰难的爬上爬下过程时,作者流泪了?这是什么泪?
问2:其实除了流泪,更多的还有就是担心。你们能说说作者他在担心什么吗?(讨论二)
        这里让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理解,说一说自己在爬高的台阶时是怎样的动作,怎样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回归到课文中父亲的动作。这样,结合自身,相信同学们会更好地理解。
        父亲的攀:作者的揪心(向上攀需要力量,父亲已经上了年纪)
        父亲的缩:作者的紧张(缩说明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如果双手支撑不住,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父亲的倾:作者的担心(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敏捷,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十分艰难,也表现出作者的担心)
                板书:父亲 攀     儿子 揪心
                         父亲 缩     儿子 紧张
                         父亲 倾     儿子 担心
问3:父亲买橘子不容易。为什么父亲还要展现出很轻松的样子?(讨论三)
        是啊,父亲不愿儿子看到自己的辛劳而故作轻松,作者又何尝不是呢?齐读:“我赶紧拭干了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板书:父爱字 子爱父  父子情深
        总结:父子间的隔阂是短暂的,亲情却是永久的。父亲言语不多,却处处用行动彰显对儿子的关爱。儿子也在父亲的关爱中被感动着,这感动不仅仅是模糊了双眼,留下了泪水,更是对父亲不耐烦,反感的愧疚与悔悟。父亲形胜于言,用含蓄而深沉的爱融化父子间曾经冰冷的心,再次燃起如火的温暖。带着这种情感,请同学齐读: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五、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父亲背影:  穷困潦倒,衰颓败落,言行守旧
                                步履蹒跚,年老笨拙
                                父子有矛盾,有隔阂
                                父亲 攀     儿子 揪心
                    父亲 缩     儿子 紧张    
                    父亲 倾     儿子 担心
                         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