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预习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21期   作者:柯贤芝
[导读] 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
        柯贤芝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小学  725400
        摘要: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预习  学习方法  习惯  自主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好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细节问题,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的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学生预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下面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谈几点预习的方法:
        一、明确预习要求。
        很多孩子一接到预习作业,就打开书,在课后生字条中组词注音,只为预习而预习,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因此,在预习上要提出明确要求,要不断强化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2、再读课文与识记生字相结合。根据低年级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的要求,要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注上记号,留待第二天课堂上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低年级学生,并不是你告诉他回家要预习他就会预习的,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对预习的指导可采用平时“见缝插针”的点滴指导和为此而专门设立的“预习指导课”。点滴指导指每天布置作业时的预习要求。专门指导指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在老师的直接引导下进行预习。

如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学会质疑课题,训练说句式:看到这个课题,我想知道什么?如:《大象的耳朵》,可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象的耳朵长什么样?大象的耳朵有什么作用?自读课文时学会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圈出生字,用铅笔划出生字带出的词,标出自然段。给课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注音,试着组一个词,并想想自己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对自己质疑课题时所提的问题能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等。
         如果说预习指导上平时的分散指导是“涓涓细流”的话,那集中指导便有“开闸蓄水”的功效了。
        三、明确预习的内容:
        预习是一种铺垫,是一种预测,也是一种自练。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预习指导就应因人因文而异。因文而异,不同类型的课文要有不同的预习要求。
        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时,通过对新课标以及对统编教材的解读,我将二年级预习的主要任务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拼读生字条中的生字,联系生活,并借助字典,给它再找一个朋友(即组词),养成自觉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2)围绕课题,提出心中的疑惑,带着问题读课文,并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3)本学期增添了《新课程语文阅读》,全册阅读篇目都紧扣单元主题编排,预习时可让有能力的同学自主阅读。
四、预习作业设计: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于把握的问题,有时会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学习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有时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应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梯度的预习作业,让预习任务行之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
        五、预习内容的检测:
        如何检测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检查预习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抽查,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还要着重检查预习的质量,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预习的作用。可以采用课上反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抽查。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总之,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向“有效”迈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