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丽 凌丽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硕勋中学校
摘要: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图形意象的感悟理解,书法作为汉字表现的载体,承载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底蕴。同时,茶文化亦是我国的文化明珠与民族名片,与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一脉相乘。笔者作为初中美术教师,旨在创新教学模式,从创设古韵禅意的教学情境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更好地丰富教学方式来开拓学生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文化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书法艺术、茶文化、美术核心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的普及对汉字书写的冲击可谓重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书写能力与审美层次日趋退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之魂渐渐落魄。同时,一些快餐业的发展让琳琅满目的饮料取代了茶叶的主导地位,许多孩子对茶文化一无所知。以上种种现象均是急需改善的问题,身为美术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书法与茶文化相结合,使当下的孩子明白经典文化的价值所在,从而建构高雅的文化底蕴与美学素养。
一、茶文化与书法结合对深挖传统文化价值的积极意义
茶是中国的文化名片,具有深厚的人文性,是后人研究中国传统礼仪与文化的主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不断与世界各地区文化进行融合,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体。书法诞生自中国千年文化的积淀与锤炼中,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能够重新换起师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推动他们对语言文字艺术的喜爱。现如今书法教育主要包括汉字的演变与发展、书法的形制、书法大家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轶事,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的汉字书写被称为艺术的原因。因此,基于以上两点,将茶文化与书法相结合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尤其是文化理解层面的能力。
二、如何将书法与茶文化在课堂中进行有机结合
(一)创设古韵禅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便是点出了兴趣的建立对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充满古韵国风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审美体悟,更好地深入到教学中来。具体来说,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从声画两方面使学生进入沉浸式学习,进而使学生了解到书法的基本形制与种类以及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情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时,便将茶文化禅意清远的意境与书法相结合,立足于描写茶的古诗词,让学生用书法的形式写出来。比方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便体现出白居易渴望“以茶会友”的高尚情操;再比如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便是道出词人酒醉后更渴望茶的苦涩来叫醒自己,映射出她晚年的凄苦生活,可谓是茶如人生。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开拓学生艺术视野
笔者认为美术教学,其形式不可过于单一,既不能完全变成赏析课。也不能只是枯燥临摹字帖。基于书法艺术的难度和初中学生的学段特征,笔者认为在书法教学中要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开拓学生艺术视野,让他们领悟到以往所不知道的精神文化内核,从而达到意识层面的提高,继而指导实践。现代教学设备多样且全面,对教师教学有极大的辅助作用,笔者最常用的就是触控白板与投影仪。在讲解细节阶段,用触控白板详细展示书法的线条、空隙、运笔、结构等方面的细节,帮助学生认识各书法流派的特征与写法。
例如笔者在教学时,便运用ppt为学生展示隶书《史前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创造力。具体来说,笔者会利用《史晨前碑》的高清拓本图片,引领学生分析书法的线条美与章法美,并引申出横、竖、撇、捺的粗细对字重的影响概念,使其感受书法艺术的巧思神妙。
(三)善用影音媒体资料,培养学生文化理解力
中国自古便是饮茶的国度,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无处不在,从采茶、制茶,再到茶具、茶器、茶诗词,均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分支。利用影音媒体资料,可以为学生播放生动有趣又极为深刻的纪录片,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茶文化与书法文化的魅力,以及茶对传统文化繁荣的推进作用,继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时为学生播放纪录片《茶界中国》,使他们理解茶在时光荏苒间的技艺传承,认识杯水相遇时的文化召唤,更让他们明晰茶与中国书法、中国文人画之间灵魂上的联结,继而洗涤心灵、收获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中国传统书法与茶文化骨子里的那份清远自然,那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禅意智慧, 从而真正爱上传统文化,真正认识我们的民族之魂。
三、总结
书法作为美术种类的一种,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深入书法教育,其实正是实施素质教育、渗透美育思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趣,强化联想思维的图像意识。同时,茶文化作为我国士大夫文人文化的一种,与文人诗画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契合。笔者基于本地独特的茶文化特色,创新性地将茶文化与书法艺术相结合,使学生在提高文化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深对地方特色的认识与喜爱。
参考文献:
[1]曹金洪.茶道与茶经[M].燕山出版社,2011.
[2]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