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学校,611130
摘要:兴趣课堂的概念是对学本理念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所进行的延伸,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之中始终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作为中心点,不断推动教学模式与教学环节的优化,使课堂教学能够始终符合学生的实际心理兴趣机制,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切实的提升。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之中,助力学生体育学习素养与能力的切实发展,教师也应该通过推动教学模式趣味化与训练活动趣味化的形式,将兴趣课堂落实在教学实践环节之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更为契合其主观心理环境的课堂。
关键词:兴趣课堂;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训练活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坚持学本理念,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角色,以此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有效性,带动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其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中主观参与兴趣的重要教育理念,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环节之中,进而促成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通过对教学环节的优化推动兴趣课堂的构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教学模式趣味化
1.教学语言生动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课程中建立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联系的重要载体,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够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融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之中,以教学语言协调学生主观学习兴趣的方式促成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为了构建兴趣课堂,教师也应该首先通过对教学语言进行生动化设计的方式,使教学内容能够以更生动的语言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真正实现教学模式趣味化的目的,成为兴趣课堂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小学体育的篮球教学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凭借兴趣积极地参与到运动技能的学习实践环节之中,笔者即在课程中通过讲述篮球明星与篮球趣事的方式增强了课程教学语言的生动化。通过教师生动的教学语言,学生在课堂中对篮球运动的了解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其本身的运动形式,而是更多地聚焦于篮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其所承载的运动意义,这将使篮球这一运动在学生的心中更加饱满,也更加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生动的教学语言往往会使得学生对篮球运动形成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篮球学习活动中,使其能够始终在兴趣的支撑下更加积极地完成训练参与,强化学习体验,促成运动学习有效性的进阶。
2.教学过程互动化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之下,运动技能的教学形式相对较为抽象,学生往往在训练环节中需要凭借对教师运动演示的记忆进行运动训练,这种训练形式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训练环节更为枯燥,难以真正吸引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优化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这一环节中形成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以此通过师生互动化的教学过程带动课程教学环节有效性与趣味性的增强,为兴趣课堂的创建提供推进力量。
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篮球教学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投篮技能的运动形式,使其真正掌握运动技巧,笔者在教学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到了教师演示的环节,通过跟随教师进行技能实践的方式形成了互动化的模拟训练形式。
在这一形式之下,学生能够始终通过跟随教师的实践方法进行运动技能的模拟操作,以此保障学生能够始终有教师的运动操作作为具体的指向,以此增强学生训练过程中对内容的具体感知程度,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中形成学习兴趣,真正构建起兴趣课堂。
二、训练活动趣味化
1.训练活动竞赛化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项目本身即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其竞技性的开发,在教学中推动训练活动的竞赛化,往往能够进一步推动兴趣课堂在教学中的落实。这是因为竞赛的形式能够以更加完整的形式将运动过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促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对运动技能的综合性运用。这种运动模式使得学生对于技能的操作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能应用,使其能够在完整的运动环节中得到更加具体的运动体验,从而更进一步地感知运动过程的魅力所在,促使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
例如在小学体育的足球教学实践中,笔者即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课程中的竞赛活动。这一竞赛活动的开展首先能够激发出学生的良性竞争心理,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参与态度融入到竞赛活动之中。在主观兴趣的调动下,学生往往能够在竞赛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运动氛围,以此更直观地体验足球活动的运动魅力。并且在竞赛化的运动过程之中,学生还能够更加综合地对以往课程中所学习的运动技能进行更加综合性的运用,这种运用模式将使得学生对运动技能产生更良性的体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运动过程的体验,使其真正从中形成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构建起兴趣课堂。
2.训练活动游戏化
游戏形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十分符合小学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够更快速地吸引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构建兴趣课堂的过程中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中构建兴趣课堂,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训练活动进行游戏化的方式,使游戏的形式能够与运动技能训练建立起联系,促成二者的融合,以此通过形式吸引小学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游戏形式下感受技能训练的乐趣,促进课堂兴趣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小学阶段的足球教学实践中,笔者即将传球这一技能与传统游戏击鼓传花的形式进行了融合。在课程中,笔者会为学生播放一段与足球运动相关的音乐,并引导参与游戏的学生呈圆形散开,之后由第一位学生利用传球的技能将足球随机传递给一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没能顺利传球成功的学生将被淘汰出局,自己开始运球训练。这一游戏化的训练形式能够以其本身的趣味性快速地吸引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主观兴趣的作用下更为迅速地参与到运动实践之中,并真正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加准确地完成技能应用实践,真正完成兴趣课堂的构建。
3.训练活动生活化
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做好训练活动的生活化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首先对学生生活实际中开展运动活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小学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开展条件,在保留运动训练内容实效性的同时,通过对训练的简化或是关键过程的替换,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主地开展运动训练活动,在常态化的训练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运动参与兴趣。
例如在小学阶段的立定跳远教学实践之中,笔者即有意识地将立定跳远项目中的运动条件进行了生活化的缩减与改善,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以用脚步度量等方式代替准确的测量工具,以此使学生能够掌握在生活中自主开展立定跳远活动的方法。这种生活化创新的模式能够使小学学生真正将运动训练开展在生活环境之中,从而在日常的自主训练中培养起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运动情感,以此由生活延伸辅助兴趣课堂的构建。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构建兴趣课堂,教师必须充分做好对小学学生学习兴趣需求的分析工作,进而在教学中不断推动教学环节的优化,使教学模式能够始终契合于学生的实际心理兴趣机制,从而落实以学生兴趣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伯祥.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3).
[2]方自新.试论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培养[J].学周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