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合唱的组织和构建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张铖
[导读] 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展合唱教育活动
        张铖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摘要: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展合唱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在合唱艺术的参与和体验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实现音乐艺术素养的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步骤明确、内容翔实的教学训练对学生实施合唱教育,引领学生在课堂体验中逐步掌握合唱技巧、提升合唱能力。最终,学生将凭借课堂上的积极体验,建立良好的合唱参与积极性与合唱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
        如果说音乐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那么合唱就是帮助人们建立默契、共同成长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合唱教育活动作为重要的教育引导方法,带领学生参与艺术训练,促使学生在音乐课堂的体验中掌握合唱知识、建立合唱技巧、提升合唱艺术的表现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借助循序渐进的教育引导手段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在不断成长的合唱演绎中实现合唱艺术表现能力的有效建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唱知识的讲述、合唱训练的开展、合唱表演的逐步实施切实提升学生的合唱活动参与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凭借合唱艺术的参与达成艺术知识的掌握、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和艺术素养的完善。
        一、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合唱的组织意义
        教师想要高效实施合唱教育,需要对合唱教学的组织意义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合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音乐课堂参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可以借助合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的实践和学习过程中;
        其次,合唱能够强化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完善学生的艺术素养。经过合唱训练的积极参与,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合唱知识,也能够在合唱训练中逐步建立良好的音乐艺术表现力,最终凭借合唱活动的多元参与实现艺术素养的完善;
        再次,合唱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合唱需要团队间的默契合作,经过课堂上的合唱训练,学生将建立默契,且能够以良好的合作态度完成音乐艺术的共同演绎;
        此外,合唱活动能够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强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往往以音乐知识教授为主,引领学生参与学习,将合唱活动引入课堂,借助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
        最后,合唱活动能够增强音乐课堂的教学趣味性,增进师生、生生的互动效果。合唱活动不仅能够为音乐课堂增添趣味,还能够在合唱活动的践行中,增进师生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保证每一位合唱的引领和参与者都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成长。
        二、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合唱的组织现状
        想要提升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合唱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合唱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改善不足、提升效果。
        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在课堂上大量开展合唱活动,也没有以合唱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部分教师因为合唱教育活动的准备工作较为繁杂,故而没有将合唱活动引入课堂;很多小学生并未掌握合唱活动的参与技巧,故而没有对合唱活动建立兴趣;部分小学生因为对于合唱活动缺乏了解,所以对合唱的教学活动形式存在畏难情绪,往往不愿意主动跟随教师的引领参与其中。
        结合上述提及的教育问题与现状,教师需要积极分析,整合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合唱教育的实施效率,帮助学生建立合唱的艺术表现能力和音乐素养。
        三、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合唱的构建策略
        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合唱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音乐基础实施针对性设计,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合唱乐团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一)欣赏合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教师可以借助合唱音乐艺术的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建立音乐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不同乐团的合唱表演请学生欣赏,促使学生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合唱艺术的力量和魅力。经过合唱音乐艺术的欣赏和感受,学生不仅能够建立合唱参与积极性,还能结合合唱艺术的详细感知,建立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不同的合唱形式能够带给学生不同的音乐艺术体验,引领学生在合唱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感受不同合唱艺术的美感。
        例如,在学习《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这部分音乐知识的时候,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聆听过歌颂妈妈的合唱歌曲?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听过、有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听过。基于此,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合唱作品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请学生欣赏不同的、关于妈妈的合唱作品。在课堂上,大家欣赏了厦门市鹭岛少年合唱团演唱的《听妈妈的话》、欣赏了童声合唱作品《祖国妈妈》、欣赏了混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经过课堂上的艺术欣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合唱艺术的魅力和美感,还凭借多样化的艺术欣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合唱审美意识。接着,教师询问学生最喜欢哪一个合唱表演作品,请学生说出为什么?有的学生表示最喜欢鹭岛合唱团的作品,因为“他们唱歌最好听”;有的学生表示最喜欢《母亲的微笑》,因为这首乐曲很悠扬;还有的学生表示自己最喜欢《祖国妈妈》,因为自己也热爱我们的祖国。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凭借学生在艺术欣赏中建立的学习兴趣更顺利地引领学生投入到音乐课堂的合唱艺术教学实践中。
        (二)了解知识
        为了提升学生的合唱参与效果,教师需要从基础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建立合唱参与基础。
        1.基本乐理知识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借助基本乐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述。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从五线谱教学入手,帮助学生识别五线谱上的各种符号,引领学生掌握五线谱唱谱的基本方式。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述,学生将完成五线谱的认知,且能够在后续的合唱训练中建立良好的唱谱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借助音高、音色、节奏等基础性的乐理知识对学生实施详细分析,帮助学生在合唱参与前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
        例如,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合唱参与效果,就通过基本乐理知识的讲述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建立合唱参与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借助音的高低、长短、力度和音质四个要素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讲解,帮助学生在五线谱知识的认知和学习中了解各种符号和音符的基本含义。接着,教师借助音乐的音高、节奏等知识进行进一步讲述,促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中拓展艺术眼界、建立基本的音乐知识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对于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然后教师就以歌曲为实例对学生进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凭借课堂上已经学习过的《甜甜的秘密》为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展示,促使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结合乐曲的前八分休止符和后八分休止符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经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乐谱的详细观察,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知识认知、为后续的合唱活动参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合唱艺术知识
        在对学生实施合唱艺术基础知识的讲述中,教师详细为学生讲述了合唱的分类,引领学生伴随着艺术欣赏,感受合唱的呼吸、发声以及4种基本唱法。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述和学生的认真聆听,每一位学生都将了解合唱艺术知识,且能够对后续的合唱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经过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以丰富的合唱艺术知识建立了参与主动性,且能够在合唱的互动践行之时积极应用自己的合唱艺术知识,达成良好的合唱表演效果。
        例如,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在合唱训练中对于合唱专有名词的认知和理解,就通过合唱艺术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合唱基础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合唱的含义、分类、指挥的含义和意义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述,且结合合唱练习的呼吸方式、发声方式进行认真讲解,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逐步完成合唱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合唱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借助童声合唱、男声合唱、女生合唱和混声合唱等艺术作品的课堂展示,请学生感受不同合唱类型的艺术魅力。经过学生的艺术欣赏,每一位学生都对于不同的合唱艺术形式建立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且能够在合唱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欣赏中结合音乐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对照分析。经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合唱基础知识的认知,还能够借助教师的知识讲述建立合唱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参与合唱
        当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了丰富的合唱知识之后,教室就可以借助合唱活动的参与引领学生体验。在合唱参与中,教师需要借助不同的教学步骤促使学生掌握合唱方法,建立合唱参与的基本能力。
        1.集体练习
        在合唱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以单纯的合唱组织形式引领学生感受音乐艺术活动的参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请学生进行全班集体大合唱,使得学生感受合唱音乐艺术的力量和魅力。经过集体练习的参与,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合唱练习的乐趣,也将在合唱化的集体体验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例如,教师借助《萤火虫》这首乐曲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在乐曲知识的教学中完成音乐知识掌握、参与合唱的集体练习。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学生借助歌词朗读的形式完成歌曲的初步认知和熟悉、促使学生借助歌词朗读的形式完成乐曲节奏的准确认知和把握。其次,教师借助前后对比的形式引领学生领略歌曲的旋律变化,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前半部分的平稳与后半部分的弱起及跳跃。经过教师的耐心讲解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歌的认知和掌握。再次,教师请学生以全班合唱的形式完成歌曲的演绎——学生在合唱中积极发挥自己的歌曲演唱能力,以较为准确的节奏、旋律与音高把控形式完成了音乐歌曲的艺术表现。经过学生的艺术演绎,每一位学生都在集体合唱中感受到了音乐艺术活动参与的乐趣和成就感,也在合作中感受到了这种集体合唱的不足、初步建立了分声部合唱的意识。
        2.分声部练习
        当学生感受到了集体练习的合唱艺术魅力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分声部联系引领学生参与音乐艺术训练。在分声部练习中,学生不容易受到其他声部的影响,能够在合作中建立本声部的基本合唱能力。接着,教师能够凭借分声部练习的实施帮助学生建立艺术自信,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声部的歌唱技巧和声乐艺术展示方法。
        例如,在学习《快乐的嚓嚓嚓》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邀请学生在分声部合唱的训练中进行艺术参与。在课堂上,学生凭借已经掌握的乐理知识结合教师的二拍子指挥手势进行详细观察,凭借教师的引导深入学习、感受波尔卡乐曲的艺术特点。接着,教师请学生分成两个声部,结合学生的声色和艺术表现特点进行了合唱站位的合理安排。然后,教师就借助分声部练习的实施请第一声部的学生先参与训练,结合本声部的唱名完成歌曲的合唱练习。为了保证二声部学生不受第一声部影响,教师借助钢琴伴奏的提供帮助第二声部学生共同参与第二声部的合唱练习。经过各个声部的分别训练,学生不仅完成了本声部合唱技巧的认知和掌握,也在本声部的合唱练习中建立了自信心、完成了乐曲合唱方法的掌握、实现了合唱积极性的强化。
        3.多声部合唱
        当学生在分声部练习中掌握了音乐艺术的表现方法之后,教师则可以开展多声部合唱,请学生在多声部的合唱练习中进一步提升合唱能力,完善合唱艺术素养。经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学生可以凭借多声部合唱的参与建立团队合作的默契。最终,学生将在课堂参与中建立多声部合唱能力,也能够在多声部合唱的参与中实现音乐艺术素养的完善与艺术自信的建立。
        例如,依然以《快乐的嚓嚓嚓》教学为例。当教师引领学生完成了分声部合唱训练的实施之后,教师就通过二声部合唱的实施请学生参与艺术训练和合唱练习。在合唱中,教师积极应用自己的指挥对各声部的学生进行指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结合教师的指挥准确捕捉本声部发声时间和正确的节奏节点。同时,教师注重在多声部合唱的练习中纠正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促使学生不突出个人声线,以融合为艺术表现原则呈现团队的艺术特点。教师要求学生在倾听、合作和配合中完成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演绎。一开始,学生会在二声部合唱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中,学生没有气馁,而是愈挫愈勇地投入到了班级二声部合唱的参与和践行中。经过学生的持续练习和教师的针对性纠正,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快乐的嚓嚓嚓》音乐乐曲的合唱演绎方法和技巧,还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纠正了合唱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现了多声部合唱能力的有效建立和提升。最终,学生不仅在课堂参与中掌握了多声部合唱的基本方法,还在持续的练习中掌握了合唱的技巧、提升了合唱演绎的艺术表现能力。
        (四)艺术表演
        经过教师的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合唱基本技巧,且能够建立良好的合唱艺术表演能力。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借助不同场所的艺术表演活动引领学生参与,促使学生在合唱艺术演绎中进一步建立个人自信与团队自信。同时,在合唱艺术的表演中,学生不仅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还能够在艺术表现中完善艺术素养,建立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教师在发现班级中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合唱意识和能力之后,就需要通过不同的合唱艺术表现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帮助学生在艺术演绎中达成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和艺术素养的逐步完善。在年级合唱表演中,教师引领学生以柔美的《雪绒花》为合唱曲目进行练习,促使学生以三声部合唱的形式完美呈现出雪花纷纷飘扬的美感;在校园的合唱比赛中,教师依然积极为学生报名,请学生以班级三声部的合唱形式演绎了壮阔豪迈的《保卫黄河》,学生在艺术演绎中展示出了中国人民特有的民族风貌和爱国情感。经过不同的艺术表演,学生不仅建立了艺术自信,还在持续性的团队合作训练中达成了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和音乐艺术素养的切实完善。
        (五)教育评价
        教师需要借助合唱演绎完成后的教育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艺术自信,使得学生了解自己在合唱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决合唱问题,提升合唱能力。经过教育评价的有效实施,学生不仅能够理性看待自己的合唱演绎效果,还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升合成能力,完善合唱艺术表现效果。最终,学生将以趋于完美的合唱表现形式展示班集体的合唱力量。
        例如,在学生合唱完音乐作品《保卫黄河》后,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请学生欣赏教师为大家录制的合唱现场表演班作品,且给予了学生极高的肯定和赞赏。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教师就针对大家存在的合唱合台风问题进行纠正,保证学生在合唱中避免各种小动作、能够以团队配合的形式认真观察指挥教师的手势、顺利在合作中完成合唱艺术作品的演绎。经过教师的教育评价,学生建立了个人艺术表现自信和团队荣誉感,且更积极、有效地投入到后续的音乐艺术表演过程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结合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组织趣味性的合唱活动引领学生参与,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合唱活动的践行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展示音乐艺术的美感。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步骤引领学生体验音乐艺术,促使学生凭借合唱活动的践行实现成长和进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合唱参与兴趣,促使学生凭借合唱艺术的欣赏、合唱知识的学习、合唱训练活动的分步骤参与与合唱表演的积极践行,感受合唱音乐艺术的力量和魅力。最终,学生不仅能够凭借合唱活动的体验完成音乐知识的掌握,也将在合唱活动的引领中建立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提升音乐艺术的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江虹.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
        [2]丁学英.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对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研究[J].家长,2020(26).
        [3]胡滨彬.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研究[J].新智慧,2020(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