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望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中心学校梁庙小学 235143
摘要:体育教学质量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一大关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质量是检验教师授课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总体表现,是教育事业跨越性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切实保障素质教育的正常运行和深入开展,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望更好地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及能力发展需求。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从目标设立、分层教学和多元评价三方面着手,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方法作以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目标;分层;评价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教学方法的选取是否科学、高效,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基于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从观念上突破应试思维定势,继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对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必要地创新和优化,以便在推动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从而切实提升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以目标为导向,理清课堂教学思路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也由简单地追求知识目标更多地转向了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因此,要想提升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制定科学、明晰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理清课堂教学的思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为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我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支撑跳跃”一节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1.认知目标:明确支撑跳跃动作中助跑、起跳、成跪撑环节的方法和要求;知道支撑跳跃的技术动作要领及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了解支撑跳跃的锻炼价值;2.技能目标:约8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保护与帮助下初步完成支撑跳跃的技术动作,约15%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动作;3.情感目标:明确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的优良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和角色转换意识。只有明晰了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
二、以分层为基础,兼顾学生学习需求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发展和全面发展,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差异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而分层教学模式则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彰显了体育教学的人性化特点,能够兼顾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且应当被广泛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以望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乒乓球教学中,有些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乒乓球,了解过基本的发球动作、接球动作,而有些学生则对其完全不了解。于是,在课堂上,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首先制定了初级目标,即掌握基本的发球动作和接球动作。当部分学生完成这一初级目标后,我提出了高级目标,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0次对传球。在设计田径教学目标时也是如此,针对学生运动量的多少、身体素质的高低,我由低到高依次制定了600米目标、800米目标和1000米目标。通过分层教学,不仅极大地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以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评价对于任何学科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素养的证明与体现。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及时转变传统思路,积极革新评价体系,尽可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及学习过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为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应尽可能选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激励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将体育课程参与实践力度作为衡量标准之一,这样便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合理化判定。其次,为了淡化分数为学生带来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应实行等级制评价,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制定不同的考核和评价标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新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评定,据此为每个学生设定一个基数,在期末考核中根据基数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横向对比的同时,还能进行纵向比较。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时,可采取运动成绩加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这样便可以较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新课程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勇于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篱和壁垒,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前提下灵活选择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望从根本上扭转体育教学长期低效的现状,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覃博.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运动,2017(18):106-107.
[2]孙冬梅.试论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6(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