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陈国珍
[导读]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增加学生知识积累、塑造学生性格
        陈国珍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四把中学
        摘要: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增加学生知识积累、塑造学生性格,传递民族精神,探寻历史变迁,指导现在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民族复兴,文化崛起的当下,历史学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以初中历史课程为例,尝试探究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探究
        好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历史课程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人事物的支持,环境要好,也要讲求方法,策略,追求效率,因此单单凭借教师的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学会协同各种教学资源,统筹各种教学力量,学习借鉴优秀案例,从中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发挥教师素养,进行多方探索,终有所获,如下所示:
        一、更新理念,创新教法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几乎固定,学生年龄相似,因此让教师产生了这样的误解:可以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轻松且有效。因此整个学年甚至未来的几年内“一堂言”“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盛行于历史课堂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但效果并不尽人意。这是因为上述教学模式忽略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发展规律,也间接剥夺了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迫学生成为了“知识接收器”,既不会质疑教师,也不会主动思考,不利于学初中生的长远发展。为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摆脱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尝试追赶新课改的步伐,更新理念,创新教法,为历史教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如,在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内容时,我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们查找了相关的影视作品,将汉武帝完成大一统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了大家的面前,比僵化、呆板的文字更吸引大家的目光,效果更好。再如,学到《三国鼎立》这一课内容时,我没有让学生翻阅教材,了解故事,而是由我化身为“评书家”为大家讲解了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惹得大家连连称赞。学到《盛唐气象》这一课内容时,我邀请全班同学加与到表演中,用“演”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对教材文本的理解程度,既生动有趣,又印象印象,效果显著。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从其他教师处汲取教训并主动更新理念,创新教法,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或用故事吸引学生,亦或是组织课本剧表演活动,是摆脱旧思想、旧理念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
        二、挖掘教材,激发潜能
        自从国家教育部颁发历史新课标之后,各地区初中对于历史教材纸张、内容、版本上有所改善,为历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这是因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学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首选,因此受到了国家和师生们的高度重视。但要上好一堂历史课程,照本宣科,照搬照抄远远不够,还需要师生学会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信息,让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当然,对教材的使用和挖掘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符合学生口味,契合当下教学现状,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发挥自身素养,要站在专业角度思考教材,挖掘教材,开发出教材更大的价值,此外,教师还要按着教材编写规律寻找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按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课时和突出重难点知识,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做好历史教学工作。


        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内容时,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了教材有很多插图:《秦朝形势图》、《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统一汉字》《统一货币》等图片材料,是被忽视的内容,而这一次我打算发挥它们的价值:帮助学生快速获取知识,提升其提取、分析、加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历史知识,培养其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还原历史真实,培育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探究情怀,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历史综合素养。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挖掘了教材,发现了插图并尝试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其获得全面提升。
        三、以生为本,激发兴致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一跃成为了课堂主人翁,占据了课堂主导地位,教师被迫“退居”二线,成为了教学服务者,这一转变让教师措手不及,难以接受,思想上的守旧影响到了教学行为:他们依然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不在意学生兴趣所在和学习状态,结果可想而知。基于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更新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贯彻生本理念,以生为本,为生着想,促生成长,将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与历史学科发生情感共鸣,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如,在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内容时,我不仅布置了课前预习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翻阅专业书籍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发展史以及历史地位,深化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情感,这样在教学活动开始后大家才能端正态度、调整情绪认真听讲。除了学生做课前预习任务外,我也做足了课前准备工作:研读了教材、分析了学情,制定了教学计划,设计了教学活动,有“甲骨文猜字”游戏,有青铜器参观活动,有课堂十分钟提问活动,既有游戏,又有课外参观活动,还有自由发言时间,符合学生的口味,契合学生当下学习状况,因此引起了学生参与的兴致,点燃了课堂学习热情。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以生为本,促生成长,不仅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前提了解了所学的对象,还引导学生进入了趣味横生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动了历史教学工作进度。
        四、用好评价,获得成长
        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主要涉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获取的一环,也是教师们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有的教师不在意教学评价,即便是有人提出问题也不会改正,没有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有的教师对教学评价存在误解,总是批评、指责学生,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取得的成绩,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还有就是评价不及时,评价不明确、评价形式单一等等,结果就是师生都没有获得成长。基于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的地位还要用好教学评价,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让师生都能从中获得成长。
        如,在学习《北宋的政治》这一课内容时,我重视教学评价机制的作用,不仅允许学生课堂提出异议,表达意见,还预留了十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批评”教师,进行“吐槽”,旨在从学生处获得一手教学体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当然,除了学生评价教师外,我也对学生进行了点评,但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以鼓励评价为主,重点是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而不是关注学生犯下的错误,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心情愉快,更愿意配合我的教学活动,至于问题我则是委婉提出或者单独指出,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实现了师生协同发展。
        综上,初中历史是学生接触历史的开端,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开始,应该引起师生们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我结合实际提出了上述几点教学建议,以期能为教师同仁们提供借鉴,为教育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仁主.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J].中学教学参考,2014(16).
[2]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
[3]梁永恩.关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2014(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