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初探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孙静
[导读] 2017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
        孙 静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郑蒲港分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要:2017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提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教师需在课堂中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
         一、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地理课堂中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课堂活动、师生交流,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式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式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主动地建立起与之相关的知识结构。因此,通过问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锻炼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树立人地协调观。
3.促进地理教学观念的转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地理教育思想以及知识讲授等传统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能力,这既符合最新的教学观念,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问题式教学在“区域发展”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及要求
        新课标中对该部分知识要求是:“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还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数据采集、实地调查等方式,比较、归纳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地理实践力)。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做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1]
        根据以上内容要求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钢城马鞍山的三生三世”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设计了钢城发展三部曲:“缘钢而兴,兴之何故?——因钢而痛,痛之何在?——振兴之路,路在何方?”的问题链条。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这不仅帮助学生综合学习了工业区位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钢城马鞍山的三生三世”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①问题一:缘钢而兴,兴之何故?
        教学活动:通过学案的形式展示“马鞍山市铁矿资源概况”、“安徽煤炭资源分布图”、“马鞍山区位交通图”以及“马钢钢铁消费市场分布图”,让学生根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鞍山发展钢铁工业有哪些区位优势?完成对问题“兴之何故”的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主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地理综合思维的养成。


        ②问题二:因钢而痛,痛之何在?
        教学活动:展示“ 马鞍山铁矿资源利用现状”、“马鞍山市产业结构现状”、“南山矿区现状”以及“钢铁产业发展现状”等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探讨,归纳出钢城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明确钢城的痛之何在?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组间交流讨论,有助于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讨论中与他人交换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学生还通过阅读材料深入了解了家乡和马钢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面对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以及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应采取哪些改革措施,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落实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③问题三:振兴之路,路在何方?
        教学活动:通过纪录片展示马鞍山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条件,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引导学生为钢城的发展献计献策,探索马鞍山振兴之路。
        设计意图:通过纪录片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钢城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使学生理解人地协调观。
         (2)教师点拨,综合评价
        经过自主归纳和合作探究,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钢城发展的三部曲,对类似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有一定了解。最后通过教师提问、生生互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在问题式教学中,学生是探究问题的主体。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受情境、阅读材料、讨论交流,提供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材料,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而学生应是问题的自行解决者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2.创设合理情境,优化问题设置
         “教”和“学”是置于创设的情境中,因此情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情境的创设要既要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等相结合,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科学性、真实性和生活性的问题情境,这样更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探索的兴趣。
         问题式教学是以提出问题为核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以及生成性等原则,要以核心素养和学习目标为依据,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其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等素养,促进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
        3.改变评价角度,关注表现性评价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也为教学评价指明了方向。教师要更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学生综合思维、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强调问题的结果,而应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方式、方法是否合理,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等。为此,要将学生成长过程作为教学评价的焦点,让教学评价融人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并使其常态化。[2]
        地理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的进行问题式教学。教师平时应善于收集情境问题,提高问题式教学的技能,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7.
        [2]陈芸先.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