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纠正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张一帆
[导读] 教学工作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要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
        张一帆
        福建省石狮市华侨中学
        摘要:教学工作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要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并且用“学案”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改良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本文主要针对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作出阐述与解释。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案导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或称导学方案。学案导学就是借导学案这个沟通教与学的载体,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学习,开展实施新课程的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改善学习方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然后事实果真如此吗?
        无论是被比喻成脚手架或者是学步车,“导学案”就是过去我们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目标、要求和内容的具体体现。“导学案”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它的出现见证了人们对教学认识革命性变化(教到学的转变),它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但是“导学案”存在着不得不引起大家思考的弊端。
二、导学案的弊端
1、预习的真实性与实效性。
        第一,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读书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答案,没有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读书代替思考,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第二,容易造成“假知”,使教学失去针对性。教科书+教辅的阅读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看看和查找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找不到它的着力点。学生在课堂的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成份。
2、预习环节的时间难以保证
        预习环节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能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能否顺利进行。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预习方式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习题课,或上成老师的展示课,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所以,使用导学案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但是怎么给予?给予后如何组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导学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众所周知,每天学生要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要占用他们全部的课后时间,如果再增加“导学案”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除了完成课外作业以外,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研究新的内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能不是负担,但是对其他学生来说,无形中就增加了压力,况且有的学校其他学生占了大多数。同时也占用了老师的一大部分时间,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负担。
4、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使用导学案后,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讲解是难得一见了,课堂虽不缺乏热闹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激情,一种是学生毕生都难以忘记的激情。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老师的个性,使得一些“天才型”的教师受制于导学案的框框,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示范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会大打折扣。
5、导学案与多媒体之间的矛盾
        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时是否要配套课件,如果单用导学案我们是不是就回到了没有多媒体的时代了?一直以来,课堂上使用课件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因为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于一点,而且对于课堂上将要讲述的东西是有一定的悬念。但是如果导学案和课件完全一致,似乎又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悬念也没有了,课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丧失掉了。所以如何将导学案和课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看来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尝试。


        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在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效课堂在全国的广泛推广,其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在一些调研中发现,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现分述于下:
        一、满“案”“题海”战不休
        不少导学案受功利主义影响,信奉“练出效益”,错误地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赤裸裸的变为“以练为主”,其导学案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最后达标题。如果把导学案的冠名去掉,俨然就是一张课堂测试卷。这样就把以往的考试战“题海”,变成了如今的天天战“题海”,堂堂战“题海”。导学案如是这样,性质就变了。决不能允许应试教育的“题海”,假借导学案而还魂。
        课堂原本是“基于问题的解决”。实现从“试题化”向“问题化”的转型,是导学案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以“案”代“本”令人忧
        所谓“以‘案’代‘本’”,指的是在一些课堂上,以导学案代替教材文本的现象。导学案就其实质而言,不妨理解为“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文本”。当然,我们不反对对教材文本的改造与整合,但是,我们依然要保持必要的“教材文本敬畏”。完全脱离教材文本,仅仅凭靠“一张纸”,甚至,宁信“纸”,不信“本”,可就本末倒置了。
        课本上有的东西不要再大面积的搬运到导学案上。导学案就是要打好“脚手架”,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教材进行学习。好好读书永远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三、导学缺位成死穴
        导学案多重视“学什么”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这里的“怎么学”更侧重于学习方法。学法指导的缺位已经成了导学案的“死穴”。有些看起来貌似学法指导的设计,其实,大多都是学习要求。作为教师设身处地的从学的角度,与学生分享学习方法的少之又少。
        教师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尤其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支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与“学什么”相对应的应该有“怎么学”出招。
        四、容量超载课难收
        每节课导学案的容量究竟多大才合适?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从现状看,容量超载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有些导学案的案卷长度比教材文本还长。致使许多课都在课堂达标环节不了了之。
        建议实施导学案瘦身计划,每节课导学案卷长以16K正反一张纸为宜。问题和练习都要精选。
        另外,诸如,导学案层次性不清晰,评价标准不具体,印刷浪费现象等,都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个人非常同意一个观点,学生懂的就不讲,但如何把握学生是否懂与不懂,要通过“导学案”来甄别,可行性不强。此外,学生懂的就不讲中的学生是个群体,如果少部分学生不懂,那上课到底是讲还是不讲。导学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课堂模式中的唯一一种,应该尊重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每个老师扬长避短,发挥老师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导学案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升级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这才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才对得起我们的学生,对得起我们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2]刘学浩,胥长辰,金家琅;一种新的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J];高等教育研究;1986年01期
[3]韩玉珍;导学案中导与学的关系[J];黑河教育;2013年0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