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陈颖
[导读] 受年龄限制, 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都不够成熟, 面对外界的影响与伤害, 他们的防御能力很差
        陈颖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开发试验区中心学校    525000

        摘要:受年龄限制, 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都不够成熟, 面对外界的影响与伤害, 他们的防御能力很差。作为小学德育教师, 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念, 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建立起正确的道德体系, 避免道德缺失给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阻碍。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几项加强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 社会现象;存在问题;对策和方法

德育工作关系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习惯养成、学业成绩及其今后的人生幸福, 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任。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明确, 在此阶段, 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素养, 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进而为学生将来走向竞争激烈的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下面就现如今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谈几点体会: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不良现象的感染。
虽然我国的发展在不断健全, 但是在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 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例如:棋牌室里的赌博行为、小偷小摸、言语粗鲁、态度蛮横等等。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 再加上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他们总觉得大人们的行为比较有趣, 于是就出现了学生间不团结, 甚至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的不足。
        当前, 我国的小学生入学年龄是6周岁, 也就是说学生在入学前的这6年里, 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由此可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当今, 年轻人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 学龄前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生怕孩子受了委屈, 总是孩子说一不二, 其实这是在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很不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七八十年前就告诫我们:“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 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地培养上去, 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 那么, 习惯成了不易改, 倾向定了不易移, 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 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 真可算为事倍功半。”在农村或偏远地区, 有很多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其家庭教育更是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 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如:和老师顶嘴、屡教不改等。
        三、班主任教师能力的缺失。
        现在的家庭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子女, 家长们对孩子是百般呵护, 顶到头上怕摔, 含到嘴里怕化。孩子在家里就像太子和公主一样被家长宠爱。这就造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教师在端正他们的行为时, 批评轻了不起作用, 言语重了学生容易走极端。这就给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 作为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只有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特征, 积极学习先进的德育理论, 使自身的德育教育素养不断提高,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
        四、家校的认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提升学生成绩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存之道。于是德育教育就被忽视了。在大多数小学教师眼里, 学什么知识就开设什么课程, 有专门的教师负责, 进行德育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任务。长此以往, 在小学阶段, 很难发现德育的踪影。现在有很多小学生就连最基本的打招呼的礼貌用语都不会说。

因此, 新课改一再强调: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 将德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当下,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形势虽然显得日益严峻, 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和家长还是认为提高学习成绩是培养孩子的主要任务, 其他工作都是在浪费时间。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营造家校互补的教育模式。
        小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一般是6个小时左右, 再出去周末以及法定节假日, 他们的在校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待在一起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 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因此,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二者应形成互补。家庭成员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家校之间勤于沟通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良好途径。这样, 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教育方法, 便于方法的改进, 有利于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与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发现孩子的个性特征,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打下基础。
        二、着力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
        在教师形象中渗透。在学校,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 教师的综合素养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和形象。教师的言行举止, 仪表服饰, 精神气质, 甚至习性, 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 反馈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要注意做到“五个规范”, 即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职业特点, 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 行事得体;规范语言:用语严密, 精练准确;规范板书:字迹工整, 格式正确;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 讲桌、黑板洁净。在德育工作中, 教师是学生的启明灯。因此, 教师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 还要注意自身形象, 以自身文雅的举止, 触动学生的心灵, 使良好的道德品行在学生的内心潜移默化。而且, 教师要主动学习, 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知识, 减少与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障碍, 让学生敢于、乐于向自己倾诉各种问题, 乐于采纳自己给出的批评建议。此外, 学校还要重视对教师各项能力素质的培训, 确保教师能够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 接受好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德育的学科渗透。
        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 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各学科教材所选编的学习材料, 除了本身应有的科学性、知识性外, 更蕴涵着精深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 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课堂教学又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材内容, 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 在各科课堂教学中, 可以很自然地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生态环境、优胜劣汰等方面的教育。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有意设计, 积极渗透, 以更好地发挥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作用。每门学科都是德育的载体, 作为小学教师, 要不失时机, 将德育渗透到自己所担任的学科之中, 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受到德育教育。例如, 在数学课上, 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竞赛的机会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在语文课上, 教师可以利用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美术课上, 教师可以利用缤纷的色彩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等。
总之,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家庭的希望,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家庭、学校, 乃至整个社会的重任。需要家校通力合作, 多渠道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共同提升教育水平, 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斌.探析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 (文摘版) , 2016 (7) .
        [2]田正志.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现状及提升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 2 (9)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