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王春乐
[导读] 随着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丰富,
        王春乐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第一中学
        随着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丰富,交流便捷,已成为许多高中生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多重性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灌输下的高中生表现出许多新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对于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来说,带来了新环境、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更新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创新德育模式、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等,是新时期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环境
        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微信、触摸媒体等。
        2、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新形势下,互联网的互动、手机与互联网互动,以及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等形成的。
        二、新媒体对高中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中学生面临双重的压力,快速的社会变革给中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处于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往往容易陷入迷茫。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来自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和文化的熏陶,影响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新媒体对高中生思想观念的正面影响
        1、使中学生自发形成思想品德的空间增大,丰富了中学生的交往方式。由于青少年实际活动空间有限,精力和注意力也有限,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之外,往往都是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去了解的。因此,当今青少年群体的许多行为特征和观念特征都来自于新媒体环境的熏陶,新媒体环境的存在使得青少年自发形成思想品德的空间扩大了许多。
        2、中学生发展道德认知的可能加大,扩充了中学生的信息渠道。新媒体大大扩充了青少年的信息渠道。通过媒体上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能力,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展道德认知。
        (二)新媒体对高中生思想观念的负面影响
        1、潜移默化。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氛围,不但从客观上使中学生做出消极行为,更重要的是对中学生意识、思维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陶醉上瘾,不能自拔。如果出现过多消极内容和负面宣传的言论会阻碍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识,进而可能对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2、刺激性强。负面影响普遍具有较强的诱惑和刺激力,因而对中学生心灵深处打下的烙印也更深刻。由于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过多使用和依赖新媒体,很容易形成“新媒体依赖”。待人冷漠,情绪消沉、苦闷、压抑,一味躲避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三、新媒体时代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在内容、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坚持传统有效德育工作手段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手段,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
        (一)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观念的创新
        1、创新德育主体观。

传统的德育工作以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主动性受到抑制,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差。德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甚至是家长多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多主体要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新媒体的发展,使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该成为德育的参与者,成为德育的主体。
        2、创新德育任务观。有人说:“对于社会来说,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产品;学习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好是废品,道德品质不好是危险品,”此话说的一点不假。老师德育工作必须适应新的特点,破除单一的德育任务观,树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有机统一的多重任务观,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内容的创新
        1、德育工作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防止成人化、理想化。在德育工作中,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系统地、有计划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如传统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形势政策和民主法制教育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等,在当代无疑还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内容要同新的时代相结合,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
        2、德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长期以来,德育的内容假、大、空导致学生“逆反”乃至排斥甚至反感,德育流于形式。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的内容生活化,从学生的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
        (三)德育工作形式的创新
        1、德育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对传统的学校德育形式给予充分的保留,并适当的注入现代元素。传统的德育工作形式经过若干年的检验,效果是突出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并不断推出适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工作新形式,可以采取传统和现代两相结合的形式。
        (2)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新媒体环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文化受科学技术冲击的结果。德育工作负有太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德育工作的形式应该而且必须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德育工作形式的创新
        (1)积极构建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校园文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带来了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网站吸引力的新契机,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并逐步制度化。用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活影响广大青年学生,建设学生的网上“文化家园”。
        (2)搭建适合高中学生群体的互动网站。包括师生互动、亲子互动、朋辈互动、家校互动、校园论坛、课外辅导等内容。通过网上论坛、网上征文、网上谈心、心理服务等网上活动开展网络教育,帮助高中生解答中学生的困惑和烦恼。
        (四)例析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1、传统德育是重形式的。现在普通高中都在德育工作开展了许多的德育活动,比如上德育课,听专家讲座、开班会、文体活动、纪念日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么多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每种形式的效果到底怎样?是否受学生欢迎等没有进行评估。这些德育方法、德育的形式本身是很好的,为什么效果不好,这需要我们去思考、然后改革和改进。所以我们在使用德育方法时既要重形式,更要重效果。
        2、传统德育是是封闭式的。传统的德育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把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绝起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思想和社会思维,一味采取拒之门外的方法,尽量减少学生与校外的联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知识之间既相互冲突、对抗又相互融会贯通。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是当下很热的一个课题。本文只是围绕新媒体对学校德育的内容、手段、方法、主体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由于笔者资料收集途径和手段的有限,未能对研究的问题做更深入的探讨,有些理论分析可能还显稚嫩。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对从新媒体视角研究中学德育做更多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