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郑洁
[导读] 在当前,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自己培养更多的能力。

        郑洁
        山东省禹城市辛寨镇九寨寺小学  251213

        摘要:在当前,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自己培养更多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需要教师运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下面,本文就对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能增强学生数学重难点的掌握和理解,有效培养其正确的学习观念。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数学概念、理解抽象化原理、动手操作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由于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学生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下,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对此,教师要深层次解读核心素养的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激发出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其自愿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一、设计微课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自行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以此来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处于求学经历的初期,经过数学的学习后,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能较好的掌握数学自主学习方法。而微课具有资源丰富、画面生动、时间短等优势,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便于学生快速记忆和掌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好微课教学,将微课设计到预习环节中,为学生设计可操作的预习内容,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本节课所讲内容,还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掌握的,哪些知识需要重点记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自主学习能力打造基础。
        例如,在预习“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为学生设计微课教学,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微课设计中,教师先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如,正负数值、温度的高低等。并且,添加一些预习问题,如,“温度计,标有00C,-30C和30C。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等问题,整合到微课教学中。然后,通过学习平台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这样,学生在预习中,有方向、有目的的预习,学生能够在课前预习的环节中充分掌握本节课所讲的教学知识点。对于自己无法理解、不能及时解决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总结和记录,将这个问题预留到课堂教学中解决。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微课的学习下,学生能够体验新知识,还能比较新旧知识点的不同之处,能让学生有效的了解数学知识点,这为课上教学打造了基础,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创设体验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因素,就是学习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能够亲自体验、亲自感受知识,才能发展学生的兴趣。数学知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非常注重实际生活。同时,小学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情境体验,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真实体验中,发展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物体的长度,教师就利用情境体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自己的身高为参照物,去衡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请问课桌的高度是90厘米还是90米呢?”当教师提问题后,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知道课桌的实际高度,而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身高,很清楚的知道课桌的高度是90厘米。或者,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走一步的距离是多少?”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用尺子测量自己走一步的距离。这些问题一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学生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的兴趣也会得到有效发展,也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接受知识,记忆知识。以此类推,教师可以为学生多列举一些生活例子,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情境实例,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学生会更加迫切的想要了解数学原理,既发展了兴趣,又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动手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实现有效课堂创建的方式之一。众所周知,数学概念抽象性强、理解难度高,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等原因,在直接记忆难度较高的数学问题时,会产生逃避的想法,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相比较让学生直接记忆数学内容,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收获的知识是直接背诵和看课件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操作性的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操作中,通过动手操作来直观体验数学知识,从而发展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对数学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图形问题是抽象的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动手操作来有效理解。在学习“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图形的轴对称概念,教师就为学生设计数学操作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先找一些相关视频和图片。如,图片《对称轴图形》、视频《轴对称图形的制作》等等,引导学生观看。接着,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些轴对称图片的制作方式之后,能不能动手画一下相应的图形呢?”经过趣味性的引导,学生会觉得数学其实很简单,都想尝试。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会不自觉的想要加入到学习活动中。运用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激发出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时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还实现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设计问题引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数学素养的培养中,探究能力是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探究问题的根源、探究问题的存在,都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而问题是求知欲的来源,问题能够让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提升数学思维。提问也是课堂对话的关键,是师生良好的互动的核心,问题引导和探究能力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知识,发展学生兴趣,从而提升自己对知识探究、思维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师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提问学生:“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内角和。现在,我们就结合三角形内角和的原理,想一想,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说说自己的想法。”将问题提出后,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让学生在小组内部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解决方式,并说出了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运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还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加,学习难度也会不断提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构建有效课堂为任务,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数学教学。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淑红.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羊锦冰.试论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2(8):69.
        [3]许樱.刍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00(019):P.85-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