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波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世纪中学 河北 廊坊 065001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上下五千年文明孕育出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而“家国情怀”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要求是相一致的。随着我国新课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国情怀”也逐渐成为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
前言: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渗透“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研究历史并拓展思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心,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一份正能量。
一、创设情景,塑造历史学习氛围,体验家国情怀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智慧结晶与更迭载体。而由于历史是在特定时空下的产物,不同朝代的家国情怀内涵也会因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倘若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应借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泛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利用所在的背景与历史将“家国情怀”两者有机结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江苏、上海、浙江等多处沿海沿江城市的历史文化,了解当地人民为传承地域文化所作出的努力,从而培养自己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历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当地的初中历史教师也应突破课堂上的条件限制,通过教师演示与学生亲身体验等方式,塑造历史学习氛围,体验当地“家国情怀”,进而拓展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家国情怀深度,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1】。
二、史料分析,带领学生感受历史内涵,领悟家国情怀
史料结合,是初中历史解题的一大关键步骤,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初中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在讲述历史概念时应借助真实的历史资料来讲解本章节的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从而将“家国情怀”全面贯彻到历史学习的每一章节中。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意识的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史料搜集工作,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对所搜寻的历史资料在讲台上演示,从而带领学生感受历史内涵,领悟家国情怀的魅力。以“土地改革”为例,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由此,教师在对土地革命的“家国情怀”进行阐述时,应结合当地的文献资料与历史背景,通过对原始“史料”的重新认识,使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逐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在讲述“土地革命”的家国情怀内涵时,除了给学生展示当地遗址遗迹外,还可将涉及历史事件的主人公的书法作品、绘画或书籍等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深入分析与讲解。通过对作品的讲解并结合当地人民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到,人民为了捍卫社会主义的胜利果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当地特色文化建设中,进而体现当地居民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最终促进学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与价值理念【2】。
三、多维拓展,从现实中体验历史核心素养,升华家国情怀
历史作为一种语言,在初中历史学习长河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我国新课标准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这样的教学目的不再要求教师只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是应将历史核心素养渗透与应用到“家国情怀”中,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综合运用能力。随着高中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也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带领学生探索历史文化涵养的多个角度体现,而就家国情怀培育而言,教育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对“家国情怀”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进而提高学习能力。例如: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不少教师注重“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家国情怀培育中的地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与家国情怀培育两者的文化价值内涵,从而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主动研究中体验现实中的历史核心素养。不仅如此,教师也应让学生对本章教学内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角度进行资料查阅,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能真正明白中国只有强大起来,国家才会富裕强大【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基础设施的支持下,我国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以提高核心素养为前提,把课本内容与“家国情怀”针对性结合,并不忘渗透优秀历史文化,从而提高教学综合水平,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与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最终实现我国初中历史学科的长远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玲. 渗透家国情怀,让历史教学更有灵性[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 000(015):P.35-35.
[2]于游.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J]. 青年与社会, 2018, No.721(30):179-179.
[3]高金毕. 家国情怀在课堂中的渗透[J]. 文学教育, 2020, 000(006):P.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