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有效课堂建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尹士梅
[导读] 有效课堂的建设以当前的课程教育改革思想为基本理念
        尹士梅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姚集小学
        摘要:有效课堂的建设以当前的课程教育改革思想为基本理念,以服务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建设,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分析了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有效课堂;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关系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形成和数学学习关键素养的形成,在有效课堂的建设上,教师要尤为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进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强化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将数学教学的思维性与逻辑性体现出来,落实数学的有效教学,促进更为有效的数学课堂建设。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忱
        建设有效课堂的前提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要立足于学生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教学。受学生年龄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为主,能够逐步发挥引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一方面,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将数学学科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查弱化,以具体、直观的数学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头脑,促进学生展开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根据学生在之前学习的2、5的倍数特征,教师在设计时可广泛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即判断数字是否为2的倍数或5的倍数的具体方法,借助学习经验的迁移,从已有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产生了解新知识的兴趣。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先来参与一个小游戏。”将游戏规则制定为抽数字,抽到幸运数字的学生即可以获得奖励。幸运数字的定义为:2的倍数的数字为三等奖奖,5的倍数的数字为二等奖,2和5的共同倍数的数字即为一等奖,其余数字没有奖项。要求学生根据中奖的规则和教师出示的数字说说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具体数字。随后,再引出本节课3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教师:“除此之外,这次数字抽奖活动还设计了一个特等奖,那就是3的倍数,只要抽到的数字是3的倍数,就可以获得特等奖。大家知道这些数字里有哪些是3的倍数吗?”从数字的观察入手,分析3的倍数的规律,而后借助学习经验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巧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需要将学生的自主思考放在首位,教师要重视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教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贯穿学生的思考过程。但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不少学生在课上的思考时间和机会不足,有时即使学生进行了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但却缺少了表达和整理思路的机会,教师要明确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也要明确教育的大方向,并先从小处入手。


        首先,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善于用教学问题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新授课内容;其次,减少无效问题与低效的师生互动,如是不是,对不对等不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再次,教学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质疑甚至反对,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冲动;然后,问题需要拉近学生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或借助生活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或借助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随后,教学问题的提出后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基础而定;最后,教学问题需要学生的回答,不能教师自问自答,学生的回馈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与探究过程。
        三、提倡小组合作,活跃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支架,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能够为教学提供新的内容。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视角下,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增多,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交流、总结,并在互动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相比教师利用单一的问题与学生互动,或者与某位学生进行互动,小组合作能够满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学生也不必拘泥于同一个问题,各种开放性的想法,让学生的讨论内容更加丰富,解题思路的开拓也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学生在小组内有效的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的展示也增强了学生梳理数学思路的能力,促进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将三张相同大小的纸平均分给小组成员(每组为4个人),并不限制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有理即可。在巡视学生讨论情况的时候发现,一名学生在小组内提议先将两张纸平均分给四个人,最后四个人再平分最后那张纸;还有学生说,就可以直接把三张纸摞在一起然后分成四份,反正纸都是一样大的;也有学生提议将每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最后每人得到三小张分完的纸。无论学生采取了怎样的平均分的方法,在讨论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都得到了体现,且均具备逻辑性。
        四、注重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理解能力
        数学学科的教学离不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强调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像数学家、科学家一样的实验和推理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只会用数学知识来答题,显然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联系学生的动手操作,将数学知识的探索与学生的动手实践经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假设、推理、分析等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还可以通过实践类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强化学生课外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观察能力需要被教师格外重视,而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仅是长方体和正方体视图的观察,还包括具体实例中的表面积计算,这也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公式的套用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组织学生通过亲手折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来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测量获取相关数据,并完成具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在巩固中应用,在练习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会促进学生空间意识的丰富,从根本上督促学生采取正确的方式学习。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需要认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止如此,将学生的学从课堂中提炼出来,通过巧妙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质疑,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利用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思考问题,还能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解决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明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4):43.
        [2]杨静梅.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4):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