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斌
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校 041600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重要工具,对各行各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教育教学行业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高的学科,传统的数学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后打破了这种局面。数学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的资源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优化课堂中的教学形式,给学生直观演示推导数学知识的过程,还可以将有联系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体化呈现,帮助学生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发散思维;优化形式;整体呈现
进入高三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压力骤增,而高三的数学已经进入复习阶段,课堂节奏较快,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数学教师要打破僵局,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并将知识整体化呈现,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一、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重点和难点,初中数学相对比较简单,除了学习的难度增加之外,高中数学中的知识涉及到的范围也更加广阔,繁杂的知识需要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的资源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认知知识,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教学,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指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指数函数的知识,请大家借助图象研究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吧。”我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几何画板”软件给学生绘制指数函数的图案,学生从图象的角度进行分析,轻易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对指数函数也有了新的认知。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教学,启发学生打破固有的认知分析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优化课堂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一般都要将很多繁琐的过程书写在黑板上,这样既耽误教学时间还会使课堂氛围变得枯燥,因为无论是什么知识,教师都是采用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固化了学生的思维。
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中的教学形式,给学生直观演示推导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直观演示推导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空间中我们可以任意画一个长方体,可以看到长方体有顶点、有边,还有面,那么空间中的点、直线和平面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呢?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演示了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和直线与直线等几种情况的位置关系,给学生演示出了推导不同情况位置关系的过程,学生对知识有了直观的认知。这样,通过在课堂中优化教学形式,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直接观看到了推导数学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入的掌握。
三、整体化呈现数学知识
高三阶段的数学已经进入了全面复习的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除了要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将有联系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体化呈现,让学生可以直观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与性质》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体化呈现数学知识。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知识,大家已经在以往的学习中掌握了不同函数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不同函数的知识。”我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学习到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知识点树状的思维导图整体化呈现出来,学生可以直观发现不同函数之间的联系,再跟着思维导图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的知识理解更加透彻。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有联系的数学知识整体化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直观发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课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教学,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直观演示推导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还可以将教材中有联系的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体化呈现出来,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数学教材中知识的脉络,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更加透彻,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曲丽萍.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证分析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李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与解决路径[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