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唐喜连
[导读] 新时期,随着数学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
        唐喜连
        湖南省湘乡市栗山永安学校
        摘要:新时期,随着数学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数学教育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如何高效开展数学教学,更好地培育小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成为数学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在此,本人提出去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积极构建探究式的课堂,在探究式的课堂之中引领学生们更好地发展。在此,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去谈一谈探究课堂的构建,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士以启迪。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探究课堂;小学生
        新课改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即自主、合作、探究,这就意味着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学习要求,我们需要一个不一样的课堂。为此,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以探究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是我国课程体系重要的构成,也是学生们最早进行学习的一门课程。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内容枯燥、繁多,学生们学习起来比较抽象,自然无法谈理解和热爱。此时,我们就需要巧用情境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走进特定的数学时空,熟悉学习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相关的知识时,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在新课导入环节,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我们可以来一个互动游戏:前面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对此有一定的认识,此时我们可以在多媒体上出示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把长方形沿一条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一个互动的小游戏很快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随后教师为学生们展示运动的视频,学生们直观地就能够看到一个新的图形的产生,这个图形长得和长方形很像,但是又存在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什么图形呢?带着这样的兴趣,学生们对接下来的课程会产生很大的期待。
        随后,为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去感知圆柱、圆锥,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个互动探究的环节,老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睁大眼睛看一看我们的周围,你可以找出来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吗?看谁找的又多又快!”通过如此互动,引发学生们去深入生活,寻找圆柱、圆锥,一起交流自己找到的成果,如粉笔是一个圆柱物体,饮料瓶也是一个圆柱等,进一步让学生们感受生活与数学的练习,也为之后探索圆柱、圆锥的特征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新的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对学习的干预,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教会他们如何去独立思考、独立探究、解决问题成为了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尝试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给他们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间,引领学生们在探究课堂之中实现学习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分数乘法》相关的知识时,本节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随后在基础上能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置合作探究的任务:2个3\7的和是多少?请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去涂一涂,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随后,在小组之中,组长出示小组活动要求,成员一起去拿出手中的工具参与练习,在动手的过程中明确这一问题的答案。

每一个人完成之后,在小组之中进行交流,总结出正确的答案。随后小组代表汇报。教师:“联系你们刚刚的学习经历,你们认为这计算过程中,哪些部分可以省略?”鼓励学生们去延展思维、参与交流,通过这一合作的环节,引领学生们在集体的智慧之下一起去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出计算的法则——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分子和整数相乘。如此一来,合作探究学习不仅仅帮助学生们很好地理解了本课的知识点,还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三、拓展课堂,增强学生实践素养
        新课改要求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因此,学生不能再指望着教师将知识送到他们的嘴边,而要学会自己去思考、探究,通过自己去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教学也不能只是局限在教材之中,而是应该主动拓展课堂,创设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们参与、讨论,从而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实践素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相关的知识,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实践作业:自己练习课堂上所学,去动手制作圆柱,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制作的。在本课的教学汇总,如何组织学生们去理解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这是本课的一个知识难点。通过设计这一实践作业,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回忆课堂上所学:首先让学生想像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剪开侧面,通过操作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通过这一操作,学生们发现了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使学生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课后作业的设计不仅仅训练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减少了单一作业方式带来的枯燥感,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们对圆柱特征以及圆柱侧面与底面、侧面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再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动手的环节。为学生们准备一些沙子和模具,在猜想环节,引导学生将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为了检验学生们的猜想,鼓励学生们自己去 动手设计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去观察、记录数据。有的学生利用水,有的学生利用沙土,发现用圆锥容器装水(或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最后,学生们得出一个结论:等底等高条件下圆锥的体积=1/3圆柱的体积=1/3底面积×高,即V=1/3sh。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自由查找资料、独立判断思考、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不仅仅可以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而且还可以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进行对比,发现不同,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更多的认识,在拓展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素养。可见,以实践活动构建探究式的课堂,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而不是只通过教师的演示得出结论,如此一来才能够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教学的创新,一定要牢记新课改三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即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之中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拓展课堂增强学生实践素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做好启迪,积极构建探究性课堂,让他们爱上探索的乐趣,助力当代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超.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探究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66.
        [2]温华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3):249+251.
        [3]王莲.浅谈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的构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