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四川省南充市第五中学 637600
摘要:当前的初中数学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建设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中对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问题作一个浅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下作业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只有教师认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实现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设高效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才能实现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在建设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以共同的建设高效课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课前预习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充分的熟悉课本内容,以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在高效课堂的建设中,教师还要运用课下作业的形式,课下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一、开展课前预习构建高效课堂
在高效课堂的建设中课前预习是首要的一环,只有学生经过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才能有利于听懂教师的授课。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学生都知道的,很多的学生都进行过课前预习,但总的来说学生自发式的课前预习是不尽人意的,最主要的方面是表现在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抓不住重点,这是课前 预习的主要弊端。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使学生可以高效的对知识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方向性的指导,使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还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这是教师需要在学生预习之前做的工作。
例如,学生在预习正负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使学生可以高效的预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本节课的内容的时候要先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才更好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正负数是一项新知识,在之前是学生没有见过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应该准备好双色笔,将在预习中能够看懂的部分标记起来,将预习中看不懂的部分也标记起来,以备在课堂上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可以进行高效的预习,学生预习的高效,才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开展课堂讨论构建高效课堂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上主要是传统类型的课堂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很不利。面对这样的问题,建设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引进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通过让学生的自由讨论以实现学生学会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课堂讨论的教学中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应该由教师提出,这样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的学习进程,这对课堂的有效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数轴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这部分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数轴在数学中和其他学科都有哪些运用。有了讨论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有的人说:数轴在数学中可以标记出所有的数字;有的人说:数轴在地理中可以表示海拔的高低。在学生的讨论中就可以解决很多的课堂问题,而且可以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浓烈,这对高效课堂的建设具有十分好的促进作用。
三、布置课下作业构建高效课堂
在高效课堂的建设中课下作业的布置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教师布置高效的课下作业,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良好的巩固,也才能使学生高效的学习课程。在当前的课下作业设计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课下作业的量偏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还有作业的难易程度把握的不好,致使很多的学生在课下作业中得不到良好的练习。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加以解决,以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例如,在初中数学中二元一次方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在这部分内容的作业设计中就需要教师加以注意。在作业的设计时为了使所有的人都可以充分的学会知识,就需要教师把握作业的量,作业的量应该以学生一节自习课的时间能够完成为宜,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对作业进行试做,这样可以保障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在作业的难易程度上教师应该重基础,巩固重点知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扩展式培养。教师设计出了高效的课下作业,就可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练习,这是高效课堂建设的最后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预习课本,以使学生可以高效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引进新型的教学方法,以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中要保质保量,这些都是建设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1]张先娟, 杜丕国.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探讨[J]. 新课程(中), 2018,(011):221.
[2]李胜兵. 初中数学组织探究式教学活动以构建高效课堂[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 (021):P.1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