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 成就精彩——有效提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刘鹏
[导读] 新时期下,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刘鹏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摘要:新时期下,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少些“知识灌输”,多一些“提问”,借助提问这门艺术,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为学生们今后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有效提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希望让学生在提问中实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增长。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艺术;教学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连接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掌握提问的方法,提高提问的艺术,才能够发挥这一教育手段的价值,助力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成就中学生精彩的明天。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就是带领学生读概念、做题讲题等,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也为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我认为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在情景中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快速引入学习主题。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由网络热字“囧”引入,提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字,知道“囧”字念(读音)什么?由哪些笔画组成?”学生们纷纷主动回答问题,也发现了这个汉字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由此,我们趁机联系数学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于是我们可以借助提出第二个问题:“同样富有魅力的几何图形,它们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的呢?”为了便于学生们去思考,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画面如黑板、足球、水桶、立交桥等,这些生活化的图片其中都蕴含了几乎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观察图片上的物体,你觉得它可以看作哪个图形(或几何体),这些图形(或几何体)是哪些要素构成的?在问题指引下,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有的学生认为黑板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由四条线组成的。足球可以看作一个球体,由一个曲面构成。至于,立交桥里有直的线路线,也有曲的线路线。教师可以主动问学生:“你是怎样看待“线路”的?”直的路线就是一条直线,曲的路线就一条曲的线,上面的车就是一个点。通过这一提问,学生们对于几何图形有了更为形象的一个认知。通过如此提问,我们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们由汉字的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折”等过渡到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对于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很大的期待。
        二、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之中,其中涉及了大量的数学概念,直接去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去展示有关画面,形成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们去思考、探究,熟悉不同的数学概念,理解本课的知识点。
        例如,我们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有理数及其运算》部分内容时,其中涉及了一个数学的概念“数轴”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改变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刻板印象,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出示探究问题,问题1:为学生们在投影仪上展示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随后,教师提问学生们:你们能够读书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吗?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你们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去表示以上的数学信息吗?
        通过这一发问,让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进课堂互动,知识得到增长,深刻理解本节课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此时教师快速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我们能类似的图形去表示有理数,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
        三、联系生活精心提问,拉近课堂距离
        那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合理安排学生们的“思考时间”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迪性、难度适宜、具有情感性的问题。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的生理发展水平,我认为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去精心提问,如此一来可以增加课堂的贴近性,而且主动联系学生们的生活提问还能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辅助学生们理解抽象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我们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统计图的选择》部分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们去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为了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请学生们讲一讲如何去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训练学生从图中读取信息的能力,也在活动中帮助他们去进一步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教师:“为了调研班级里学生们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老师进行了调查,准备将数据整理形成统计图。为了了解学生们对于看书这一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特别是看书活动在整个班级里的参与情况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统计图呢?” “如果我想了解学生们参与不同课外活动的情况,我们又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图呢?”“我想知道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们对于看书这一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的变化,我如何去选择统计图?”学生们根据问题的不同,联系不同种类统计图的特点,得出自己的答案。由于这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去掌握知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由此,学生们知道了在老师的第一问题中,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用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在第二个问题中,老师想了解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的情况,选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在第三个问题中,了解若是想知道一个因素的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在课后的探究环节,我们还可以主动去挖掘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如鼓励学生们去收集报纸、杂志等媒体中的统计图,请学生们自己主动提问自己:这些图能直观地表示数据吗?为什么?组织学生们围绕问题“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一起去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在问题的指引下,联系各个生活案例,学生们从内心得出了一个结论: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具体数量是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一个事物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表示某一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见,在以上提问、思考、讨论的合作学习之中,学生们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交换想法,克服了课堂中的难点,掌握了数学知识,也在提问的教学课堂中实现了数学学习力的提高。
        总之,成功的初中数学教学不在于让学生硬性的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们学会去思考,学会去学习,要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数学知识探索和求知的习惯和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提问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要更多地服从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牧鞭,服务于教学重点,助力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体会乐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孝娟,张伟.学生主动提问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途径[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86.
        [2]黄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亚太教育,2016(34):62.
        [3]杜晓莉.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探究[J].科技视界,2012(29):242+2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