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开展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张宁
[导读] 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张宁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西关小学 2353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正经历着重大的改革调整,向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本着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之情,忠于自己的职业责任,把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在给传统的数学课堂带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的同时,也伴随着人们的争议和质疑之声。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进行,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
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与语文、英语和体育等人文性学科不同,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习和思考,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尤其是对于男同学来说,调皮捣蛋,很难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因此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不高,不仅课堂上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课下也很少主动学习数学,按时有效地完成数学作业。
2.教学方式呆板,缺乏创新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现成的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很少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囫囵吞枣地记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和培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上,教师习惯使用“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等没有启发性的词语,一方面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容易使得教学变得呆板,把对话变成问答,表面上师生在不断互动,实质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输学生知识,学生很少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并未实现有效互动。
3.重视理论教学,轻视运用和实践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仍然以灌输给学生数学知识为主。因此,许多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少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从而导致数学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凭借个人的兴趣和直觉,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认真地思索数学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否则,学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听讲,学习效果也会受影响。针对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和常识等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在探索新知上做铺垫。
例如,在教学“认识更大的数”这节课时,教师通过展示几张图片来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么它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人口?在世界上又有哪些值得骄傲的事迹呢?让我们通过几组图片来了解一下。

”(教师出示图片:我国的国土面积9600000平方公里,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占地面积为720000平方公里,等等。)然后,教师让学生读出上面的几组数字,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这几个数字的“大”,再请学生说一说知道的大的数字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教学
        由于教师单向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而且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的。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师生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这节课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首先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的主题,给学生展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图形,让学生认一认。为了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图形的特点,教师把学生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首先,教师让学生根据道具的特点,把它们分类。学生动手分类并汇报分类的情况。(学生分成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教师:“这是按照是否是平面图形分的,还可以怎么分?”(学生动手再将图形分类,把圆分成一类,并交流为什么这样分。)“这是按照是否是用线段围成来分类的,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学生把三角形分成一类。)教师:“这是按照图形的边数来分的。”教师让学生对以上几种分类方法进行总结,交流。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学生的数学实践,不注重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能用来指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体会数学化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负数,寻找一下生活中与负数相关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负数这个概念,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负数和生活的联系的认识。如,有的学生借助查询字典来理解负数。了解到,负数就是小于零的数,与正数相对。这样学生对负数有了初步的印象。有的学生从生活中往银行存钱和取钱的例子出发,+1000元存入1000元钱,-500表示取出500元钱。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处于分水岭,到了这个阶段,随着学生教学进入深水区,学生“两极分化”的局面更加明显,基础较好、成绩较高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好,敢于接受新知识和新挑战;而数学底子薄弱、成绩较差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差,在接受新知识方面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出现厌学的情绪,等等。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程度,设置有梯度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正经历着重大的改革调整,向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教师首先要正视这些问题,不可忽视其中的矛盾,然后踏踏实实做出改革和调整,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赖芳艳.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究[J].华夏教师,2017(22):64.
[2]赖芳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4):80+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