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
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学校,611130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把控运动细节,开展课堂训练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然而现阶段的课程中的训练模式往往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课堂训练实践活动开展实效性的提高。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堂训练环节中得到良好的运动能力提升与发展,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制定合理的创新方向对训练模式进行创新,以此优化小学学生在训练活动中的参与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体育;训练活动;创新方向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训练活动之中,能够使小学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更直接地接触运动技能,使其在操作中感知运动技巧,并在直接体验中促成自身运动能力的切实提高。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之中,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常常缺乏对课堂训练模式的设计意识,导致课堂训练环节过于机械性,难以吸引小学学生的实际参与兴趣,进而出现训练环节开展实效性不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以训练模式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制定合理的训练模式创新方向,在教学中推动训练模式的优化,以此强化学生在训练环节中的体验,促成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
一、训练模式合作化
1.合作互动,强化训练环节趣味性
在课程中开展训练活动往往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使学生能够切实地理解运动技巧,把控运动细节,进而为学生的运动实践打下稳固的技能运用基础,带动学生运动能力的切实提高。然而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必须通过大量重复运用技能的方式获得运动量的积累,以此实现质的飞跃。这一过程无疑是十分枯燥的,常常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丧失运动热情,不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切实提高。为此,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以合作化创新训练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训练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给予学生互动空间的方式,强化训练环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到训练实践之中。
例如在小学阶段的足球运球过人技能的训练实践中,笔者即组织班级学生自由结组,使学生能够形成两人一组的课堂小组,并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开展运动技能的训练。在小组训练形势下,学生的运球过程能够真正在小组成员的辅助下更加具象化地运用在实际之中,并且在小组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将针对彼此的技能运用展开相关的交流活动,以此形成班级范围内的讨论氛围,使原本抽象、机械且枯燥的训练模式更加具有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并在趣味性的吸引下始终维持专注于训练内容之上,真正促成学生训练实效性的增强。
2.合作互促,保障训练环节实效性
由于小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以往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在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偷懒等问题现象,这种消极的参与状态往往导致课程训练环节的实效性不佳,难以带动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切实掌握。通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训练模式进行合作化创新的方式,则能够使小学学生在小组中发挥出互相督促的作用,以此极大地限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训练行为,使其在同学的督促下切实地参与到训练环节,促成训练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在小学体育的篮球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参与到投篮训练环节之中,使其能够切实地掌握投篮的方法与技巧,笔者即在教学中引导班级学生进行了合作训练活动。在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小组成员的训练水平提升为目标,以此形成小组内成员互相监督,互相激励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之下,学生能够切实地融入到训练环节进行专注的投篮实践活动,以此在高效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促成其运动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训练模式科学化
1.尊重学生个性,做好训练分层
只有凭借科学的训练方式,使训练环节始终与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相适应,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自身运动能力的提升。在推动训练模式科学化的进程之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好对训练内容的分层化设计。这是因为小学学生在实际的体育学习活动中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使得班级中部分学生难以切实地融入到统一的训练环节之中,不利于学生个体能力的实际提升。而通过对训练模式进行分层化处理的方式,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自身实际能力的运动空间,使其切实融入到训练实践中得到最佳的能力提升效果。
例如在小学体育的田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切实地掌握长跑运动的技能,在长跑训练过程中笔者即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进行了课堂训练模式的分层活动。在分层模式之下,班级中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需要在教师的要求下始终保持长跑运动技能的运用,以恰当的速度完成长跑距离即可,这一要求使得学生能够尽最大的努力完成运动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切实得到运动技能掌握度的增强。而班级中运动能力较强的同学,则需要在教师的要求下在规定的实践内完成长跑训练,这一过程既使得学生切实地运用了长跑运动技能,又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到了最佳的强化。分层化的训练模式使得班级学生都能够在符合自身运动能力的实践中完成对运动技能的运用,并根据个体的差异性
2.统筹训练环节,引导劳逸结合
通过课程训练模式科学化的创新,还能够使学生在科学的训练环节中通过实践切实地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运动的有效性,更能给学生未来的自主运动实践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切实地发挥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有意识地从宏观调整课堂运动训练的具体环节与运动内容,以此统筹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行为,使其能够真正做好劳逸结合,促使学生认识到劳逸结合对自身运动过程的增益与保障作用。
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的田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凭借更加良好的跳跃能力参与到立定跳远项目之中,笔者在课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到了蛙跳训练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体力与运动维持能力参与在过程之中,笔者将班级学生分为了三个批次,并引导三个批次的学生依次投入到蛙跳训练之中。通过批次的划分与教师的统筹设计,不同批次的学生皆能够在训练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休整时间,这一休整使得学生能够始终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投入到训练环节,使其在劳逸结合的运动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并且切实掌握科学运动方法。
三、训练模式融合化
为了使小学阶段体育课程中的训练实效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教师还应该对课程中的体能训练模式与技能训练模式进行融合化的创新。这一创新方向的制定能够引导教育工作者以联系性的眼光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在教学中真正促成二者的融合,并最大化地发挥出二者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能够在训练的实际参与环节中得到体能素养与技能素养的双向提高。
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的篮球教学中,笔者即在教学中通过强化运动模式的方式,以适度增强传球训练内容的方式促成了运动技能训练与体能训练模式上的融合。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应笔者的要求需要在运球的过程中进行更远距离的移动并且需要利用运球技能躲避运球道路上的障碍物。通过增加距离与增加难度的方式,学生能够以更高的体力支出维持技能运用得到运动能力的提升,并能够在更高的强度下得到技能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推动课堂训练模式的创新,教师必须始终立足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制定合理的创新方向,以此改善训练模式在以往教学中所呈现出的不足,进而为学生创造出更为优越的课堂训练环境,使其能够在切实的参与中得到运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赛尔格林.小学体育创新性教学方法探究[J].神州,2017(33).
[2]付明文.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方法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