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惠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100
摘要:1932年的《高级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推行后,出版了许多图画教科书,其中就包括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印发行的由吴中望编辑并绘制的《复兴高级小学美术教科书》。该套教科书在选择课程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美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养成学生健全的思想与技能。本文围绕《复兴高级小学美术教科书》的书籍设计、教材内容两个方面,浅谈这套教科书中的美术教学特点,以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美术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科书和美术教学特色。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科书;图画课程标准;复兴高级小学美术教科书
一、1929年—1932年图画课程标准
1927年全国上下对西方各国的教育制度和管理经验进行效仿学习,并此基础上对教育政策做了调整。另外,针对民国新学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在分科设置上产生的问题也进行了改革,以解决分科在执行中偏离课程标准的初衷所给教学带来的局限性,以及对科目分类的过度详细让学生学起来变得相对困难等问题。
1932年颁布的《高级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是由1929年颁布的《高级小学美术课程暂行标准》经过修订版,《高级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方面,课时和学分的安排、课程的目标、教学准则、教法要点、练习标准和毕业最低限度。在课时与学分安排上做出了如下规定,规定高等小学2年,4个学期,每学期学习完成后可以获得1个学分,总共4个学分;课时上规定每周上课时间为2小时。课程的目标是教师要让学生练习观察人物和自然的能力并能将所观察的事物画出来,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欣赏和鉴赏事物美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表达情感并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要以生活为基础指导学生。
二、《复兴高级小学美术教科书》内容分析
1932年的《高级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推行后,出版了许多图画教科书,其中就包括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印发行的由吴中望编辑并绘制的《复兴高级小学美术教科书》。
在1932年的《高级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出台后,根据其编辑要求,作者吴中望编辑了《复兴高级小学美术教科书》。作者在第一册中就对教材的编辑思想进行了解释说明,分别对该套教材的适用范围、编写宗旨、课时分配、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进行了大致的说明。编辑大意大致为教材是严格按照1932年的《高级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共设计了四本,高等小学生每学期用一本。教材编排上主要是理论知识与范画欣赏相结合,学生要能在课后自己绘制一幅画。
书籍设计方面,书本大小为16开。该套教科书共分六册,胶装,每册顺序为:封面、扉页、目录、课文、版权页几个部分。封面并没有过多的装饰,既没有华丽的颜色也没有花哨的图案来博得眼球,与当今的美术教材设计大不相同。由于当时的读书习惯,书本采用从左至右竖排编写方式,字体为繁体字。书名“复兴初中图画教科书”为隶书字体,在书名的下方印有册数和作者的姓名,字体改变为楷体,方便与书名做出区分。在姓名的下方则印有“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字样,字体也为楷体。扉页为编辑大意。四册书的目录都为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纵横向排列,一级目录的字体为黑体,二级目录字体为宋体,但目录内并没有标出与内容相对应的页码。教科书文字呈现均为宋体印刷字,全文的标点符号不多(句号、省略号),每个句子之间并没有间隔。
每本书的最后都有版权页,版权页的内容,从左至右分别为出版的时间、教材可供哪个年龄段的学生用、书本名称、书本的价格、作者、主编和发行人、出版社、发行社、校对者。
教材内容上,该套教材绘画种类颇多,同时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又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来编写。该套教科书采取螺旋式编排方式,这体现了编者希望学生能够专业化、严谨化、正规化、科学化的学习图画课程,并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在今天的美术教科书也一直在运用。《复兴高级小学美术教科书》的教材内容有绘画、剪贴、塑造、设计、色彩、美术知识浅析以及作品欣赏等,各部分内容根据课程进度进行有序安排。教材内容前后有序,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考虑到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的接受新知识。以第一册为例,铅笔画练习包括了素描明暗说明、素描静物。例如,第一册中涉及素描写生练习的有《轮廓的描法》,通过展现绘制静物的整个过程来表达绘制轮廓的整个步骤;《梨》(铅笔明暗画法),通过展现不同B数的铅笔,呈现不同的色阶,以其以直观可视化的方式来表达素描明暗变化的笔法和色阶变化的位置、程度;《笔筒与水盂》(明暗说明),通过展现圆锥、球体、圆锥三个不同的几何体的明暗变化,来解释生活中类似形体明暗变化的绘制方法和位置。从该册教科书对素描知识与技能练习来看,教材的编写方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最基本的工具练习,到运用明暗,再到运用位置构图等知识来画单个或数个静物。在素描教学时,把素描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法的完美衔接,体现了美术学科教学的学科性特点。同时,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符合高小学生练习绘画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素描,也为后世的图画和美术课程教科书编写所借鉴。
在第一册书中编者还编排了工艺图案的内容,如《菊花的变化》,通过单个变形的菊花图案,和二方连续图案将菊花的图案抽象变化成不同的形态图案;第《菊花模样》(剪贴),展现两幅剪贴的菊花图案;《石榴形的应用-图案参考》展现石榴花形在各个工艺用品的应用。工艺图案的部分一般是衔接在铅笔画和中国画之后的,目的是为了使学到的绘画知识能够与社会生产相结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体现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与创作,第一册有四幅写生参考画作。范画大部分为吴中望所创作,其余的则为国内外知名画家的画。这些直观、精美的范画不仅给学生临摹及欣赏,还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只有理解了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学会绘画技能。通过留心观察要绘画物体的自然形态再加以自己的理解,才能提高对艺术描写的能力。同时大量的插入范画,体现了编者希望学生学习绘画的过程是专业的、正规的、科学的。第一册的内容从铅笔画到毛笔画再到工艺图案最后还对美术的起源加以论述,说明作者希望在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尽可能多的设计出创新、丰富多彩的内容。
以上对第一册书籍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编排的学科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符合了教材的编辑大意。吴中望在编写此书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注重艺术与实践的结合。为使图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适应学校的制度,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学生的绘画能力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功能,该套教科书在选择课程内容上注重实用性和美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养成学生健全的思想与技能,并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此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该套教科书在编写时对适合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精神的要求方面也做出了考量,如第一册《石榴形的应用-图案参考》就解释了什么是装饰美,并告诉学生图案可以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器物上,这样不仅传递了美术文化的功能,还有助于学生尽力发挥其本能,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批判旧事物的能力,提升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吴中望.《复兴高级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吴中望.《复兴高级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琚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