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饶培喜
[导读] 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又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科目。

        饶培喜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打鼓小学563119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又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科目。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培育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变得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挖掘课本中的人文素材,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能使语文学科的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发挥,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意识及修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做好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角度来看,教师要想实现教育创新,就必须要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这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角色转变,并对多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予以改变,其对于教师是一次重大考验。但从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角度来看,进行创新是推动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其真正落实到教育工作中,以确保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新颖的学习方式,为他们的学习进步打下基础。
        一、圈点勾画,提高学生认真程度
        在影响习作教学质量的因素当中,学生阅读量不够,对文章结构认识不足属于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下笔有物,教师还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感受文章结构、内涵,品味文学创作。学生在进行阅读品味的时候,为了加深印象,理清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将文章描写的段落或者关键性的段落勾画出来,不断的进行积累,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而分层设计的运用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分层选择阅读文本,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例如,在进行阅读积累之前,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良好,也可称为学优生。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一般,称为普通生。第三个层次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好,称为学困生。学生分层之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分层,给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读物。学优生可以选择内涵深刻一点、文章结构复杂一点的;学困生可以选择故事性强,内容、文章结构比较简单一点的。然后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将关键性字词句圈画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素材积累本,不断的积累素材。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定期让班上的学生分享,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二、提升学生语文读写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一直是其重要的训练内容,如何让小学生们在读写方面形成良好的兴趣及能力,是教课老师教学难点。小学阶段具备极强的读写能力的学生非常少,其中写作对于小学生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读写又占分数比非常的大。以往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中教课老师读写训练只是在训练写作结构及阅读方法,而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其中很多学生由于素材不足,无话可写,对学生读写造成很大的阻碍,往往学生会根据范文的示范进行写作,这就造成了很多故事情节雷同,故事不够丰富多样。教课老师结合微课可以更加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读写素材。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母鸡》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将其作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生活与鸡有关的感触事情。教师制作收集相关视频资料,以微课的形式来示范。设计一些在生活中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走出去感受动物之间互动的魅力,播放完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比如在学生跟随父母去动物园观看动物时,可以拍下短视频,这些短视频对学生更加直观,没有范文也就没有为学生设定情节和框架,在学生对自身经历的同时利用视频素材创作故事,从而找到写作灵感,以提升小学生的读写写作能力。
        三、延伸课堂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课程不是生命学科,也不是思政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而不是科普以及思政式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更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深入实际生活,带领他们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样既可以扩大小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课外活动能让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其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语文教师就可以依据这一课的文本内容,创设一个小短剧。教师先将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里的每个学生自由挑选角色,如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等。然后,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好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讲台上表演。这样的情景短剧,不仅可以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让他们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升华自己的情感。情景剧的表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好地吸收课本知识,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四、思维导图的运用
        教学相长,形式不拘《学记》有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教师虽然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知识和经验,但这些也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按照自己备课时所预构的思维导图实施教学,而是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理解思维导图不仅仅是对文章结构脉络的梳理,更是一种思维形式。然后让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掌握绘制技巧。最后结合学生的思维导图改进教学,这也有助于教师完善个人教学的缺漏之处。例如,教师以“聊”字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词,并结合学生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畅谈,将古诗的一般教学分为八个部分(诗题、诗意、作者、阅诗疑问、诗歌朗读、写作特点、思想感情和读后感受)。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了古诗学习的策略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以“聊”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词创设话题,就已经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些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从“聊”想开去,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交流、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立足学生,保证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校本教研还必须有学生立场,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保证教研内容和形式的科学合理。首先,在具体的校本教研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要学、想学、需学的是什么,结合学生表现出来的学情,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效果,建设高效课堂。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四季之美》为例,这是一篇散文诗,描写的是四季最美的景色,在“听课—说课—评课”环节,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会将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感受和领会四季之美”上,应当说这个目标是合理的,但对学生个体来说,每个人感受到的四季之美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秋季,觉得秋天果实累累,自己能吃到各种好吃的,秋天有着丰收之美。而有的学生则喜欢春季,因为春天百花齐放,有着生机和芳香之美……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感受和领会四季之美”就有些过于宽泛了。其次,开展校本教研,教师还应明确学生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这样在落实各项校本教研活动时,教师才能心里有数,然后对现有的校本教研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进而打造高效课堂。如为了对学生的学情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尝试打造“模拟课堂”,让师生互换角色,在学生讲课时结合他们的表现分析学生学习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教师应秉持发展性原则,以动态眼光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考虑学校、学科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语文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在探索中提升自我,造福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振杰,宋佳霖.民主开放高效的语文校本教研新机制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2]黄李新.新课改革放光芒鉴赏古诗闻幽香———浅议初中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的途径[J].文理导航(上旬),201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