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轶
湖南省益阳市人民路小学 413000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而对于经典的传承,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古诗词呢,除了课堂上的“教”,围绕古诗词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引入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学生对于古诗的热爱便由外而内生根发芽。
关键词:意境 画 演 读 运用 沉淀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语言凝炼,意境悠扬,或托物言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或咏物寄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或抒情启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或哲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而对于经典的传承,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古诗词呢,除了课堂上的“教”,围绕古诗词开展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引入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有帮助。学生对于古诗的热爱便由外而内生根发芽。
一、将古诗的意境画出来
古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在学生理解诗意时可引导他们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如教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时,学生对于“纸鸢”特别感兴趣,于是老师引导其展开想像,天空中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风筝呢?你能画一画当时的情景吗?有的学生画了蜈蚣形状的风筝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画了一只老鹰风筝在空中展翅翱翔,老鹰身边还画了只仓皇逃跑的小黄莺。有的画了一只风筝挂在了柳树上随风飘荡,更有学生别出心裁画了一只小鱼形状的风筝落在了湖面上,周围还有一群围着它的小鱼……抓住“纸鸢”这个兴趣点,学生自然地把诗中所有景物一一呈现在画里,而诗中的意境与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现原来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将古诗的意境演出来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习惯于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枯燥的抄写古诗背诵古诗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对古诗的兴趣。
学完古诗后要求他们根据对古诗的理解给古诗配上动作演出来并拍下视频,表演精彩的视频可以在教室播放,共同探讨,评出最佳作品。在教学《静夜思》时,学生在表演诗人李白的一系列动作时,有的学生假装从床上爬起来瞧一瞧地上,再走到窗前抬头看天,最后低头用手擦拭眼睛。表演完毕,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屋子里是不会有霜的,所以李白应该走出来房间,到了院子里,才有了“疑是地上霜”这一句。所以他的表演又不一样。还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竟然大胆地加入了个尿急而起床的剧情,理由是诗人应该是想上厕所才会半夜突然醒来的,起床后经过打开的窗户,一抬头刚好看到了月亮,有了后面的思乡之情。才会写下这首千古名诗。学生的不同表现,都显示出了他们古诗意境的理解力,感悟力。古诗从单纯的表演最后却变成了一种深度的创作与真实情景的思考。
三、将古诗的意境读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了小学生背诵的75首古诗词。在每个暑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并在微信中成立学习小组群,坚持每天打卡,开学再进行古诗诗词大会比赛。如果只是一本正经地朗读背诵,学生将把它当成一种负担,所以对背诵方式允许有创新性。于是便出现了各种脑洞大开的背诵形式:学习架子鼓的学生一边打鼓一边背,古诗的节奏变成了鼓点的节奏。有的学生根据对诗的感受边做动作边背诵。有的学生直接把古诗编成剧本,边演边背,还有学生直接把古诗编成了RAP……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唤起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热情。
“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当学生对古诗熟读成诵,对古诗当中的情感有所体会时,再教之以读法,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正确划分朗读停顿。读出诗中韵律,诗中之意境便在这“一邪一正”之间品味出来。
四、将古诗的意境运用起来
任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学以致用。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在理解诗中意味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有一个学生在《美丽的春天》的习作中写到:我站在柳树底下,一阵微风吹过,柳条随风舞蹈,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诗人贺知章写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一篇名为《秋》的习作中,学生写到:池中的满江红快铺满了半个池塘,在阳光的照射下,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啊!文中借助古诗的表达让真实的景有了优美的意境,让人遐想。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也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运用题。如:过年时,远在英国的哥哥打电话回家,给爷爷奶奶拜年,给爸爸妈妈报平安,诉说思念时,可以引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等。
五、将古诗的意境写出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通过不断的吟诵能感知诗词的节奏美、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时,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对古诗进行改写或再创作。在学习《回乡偶书》时,学生将古诗改写成白话文,在描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中,加入孩童和诗人贺知章的一段对话,尽显童趣。改写《赠汪伦》时,一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歌声填词、谱曲、传唱。感受朋友间深及千尺的情意。也有学生直接改编古诗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平时还可围绕古诗举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以诗会友等活动。
六、将古诗的意境沉淀下来
新课程标准提出:“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以此展开各项与古诗有关的活动。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背诵同一诗人所写的古诗,并谈谈诗人的创作风格。如学生比较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有资料可查:他的诗风主要表现为豪放、飘逸,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虽然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充满了想象力。学生张口能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也可以把所学古诗进行分类,搜集表达同一情感的古诗。如学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可布置作业:你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思念亲人的诗?于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乡之情溢满课堂。通过如此不断地进行拓展阅读,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可以跳出书本,进行组诗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品诗品就这样一步步提高,不断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自己所知仅仅只是苍海一栗,从而激起他们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古诗词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
2. 《唐诗小史》罗宗强
3.《中国诗词大会》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编著 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