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王群
[导读] 本文主要从“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概念,教学环节体现
        王群
        广东省中山市板芙镇第一中学 广东 中山 528459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概念,教学环节体现“学的活动”和教学流程展开“学的活动”来展开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关键词:“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基点
        王荣生老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提到,我们要弄淸“什么是阅读?”“什么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是什么?这本书提出的问题给广大语文教师上了一堂课。语文课堂教学上存在一个现象,很多老师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进行教学,把“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弄混淆。
一、“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概念
        “教的活动”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老师教什么,用什么教学方法等等。“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学生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从中体悟到什么。“学的活动”包括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在老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的多种学习活动。[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10]其实,“教的活动” 与“学的活动”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但我们不能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
二、教学环节体现“学的活动”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大部分老师都是从“教的活动”来评价老师的课,很少从“学的活动”来评价。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将“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弄混淆,课堂上把“教的活动”变成了“学的活动”。[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10
]教学设计中呈现出来的都是教的活动,教的活动设计的很好,但学的活动没有体现。这样整个课堂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两种怪的现象是:一、教师“教的活动”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二、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呆板、单调。[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10
]很明显,这两种现象都体现了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教的活动”为基点。这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每次我上公开课的时候,我会精心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教师设计的活动多,学生设计的活动少。教学设计中教师的部分整体性强,而学生的部分衔接性不强。正如王荣生老师讲到的一样,抽掉老师上课的部分,学生学的活动是少之又少,整体也显的很零乱。
        其实,我们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将“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最好以2-3个环节为宜,每个环节15-20分钟,这样可以充分的展示学生“学的活动”。教学设计的环节主要呈现的是设计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设计“学的活动”。课堂上应紧扣教学重点,将重点展开,而且要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思考、感悟。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上《秋天的怀念》,这一堂课分为12小节,每一小节都有老师抒情话语。整堂课一共三个活动:第一个是老师讲,学生听。第二是老师问,学生答。第三个是老师放多媒体课件,学生看。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老师的精心设计,感受到老师的用心,但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的活动”。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们各显其招,用各种花样来展示教师设计的环节。这样的课堂展示了老师的才华和能力,但未能体现学生“学的活动”,没有给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机会。
        课堂上体现学生“学的活动”,我们可以备“学的活动”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展现“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去感受课文,从而唤起学生的效能感。例如:魏书生老师讲的《统筹方法》,他的课例分为“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两部分。“学的活动”是学生齐读,问答,复述相关内容,思考或讨论,评议等内容。

魏老师很注重学的活动,活动的落脚点是在阅读和思考行为上。老师是引领学生学习,是触动学生学习。
三、教学流程展开“学的活动”
        教学要注重核心环节,要聚焦核心的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学的活动”。[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10]例如: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宁老师的第一课时,以两个问题来展开“学的活动”。分别是:(1) 同学们,读完课文后,给这个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一个                 的皇帝。)(2)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宁老师第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词,从多个方面来揭示了人物的特点。这一环节,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也了解了其他同学的见解,这样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宁老师的第二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概括题。先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故事情节,后让学生揣摩这些词语。这样学生们经过思考,揣摩,筛选词语,从原来八个字变成四个字,从四个字变成两个字,从两个字变成一个字。这个反复筛选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思考的过程。宁老师在“学的活动”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形成新的学习经验。
     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们应该设计更多的学生活动,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学的活动”需要在备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我们在备课前,可以做一些准备工作。例如:1、学生的情况2、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什么?3、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4、你打算怎样评价学生?你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10]等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哪些地方是读懂的,哪些地方是不懂的,哪些部分是不能感受到的。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中发现这些问题。
        当然,在语文文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多元理解,营造对话的学习气氛。文学类阅读,文本解读是多元,我们应该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课堂教学中将启发学生思考以及“主问题”设计相结合,营造“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氛围。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展现了真正的“学的活动”。例如:肖老师《一双手》课例实录中,你会发现他提出的问题导引性强。阅读教学设计的主问题设计一直都是肖老师的亮点,你会发现肖老师从采访语段作为切入点。他设计的问题很巧妙,有一种以小到大的一个上升过程。黄厚江老师评价这堂课,说肖老师抓住了文本“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特点。[  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82)
]他善于挖掘文本内容,从“读对话”中把握人物及情感。第一部分是整体感知,引出话题。第二部分是话中知人,通过采访和品读语句来品析张迎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是为什么要写这双手,通过寻找描写这双手的语句来品读出这双手代表其职业身份,从中得出他的性格,照射出他美好的心灵。第四部分就是手里的人生哲理和普遍意义。从这个课例中,你会发现肖老师的课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最后升华文章的主题。此外,肖老师的课还有一大亮点,他会让学生品读句子,不断地体会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这样,师生之间有构建一个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文本,感受文本。从肖老师的课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的活动”的展开抓住这三点即可:学生行为参与,学生思想参与,学生情感参与。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育理论更新观念,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随之,我们慢慢改变了评价优质课的标准。评价一堂课的好与坏,我们会侧重考查学生学的活动。通过这堂课,学生是否学会了本课知识点,是否会运用知识。因此,我们在做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充分展开学生的“学的活动”,在课堂上给学生表达与交流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10
        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