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读为心语——简述朗读助力小学学生言语发展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刘宇
[导读] 朗读,朗即是响亮而有利,朗的是浩然正气也是如沐春风;
        刘宇
        重庆市江津区石蟆小学校,重庆 江津402295
        摘要:朗读,朗即是响亮而有利,朗的是浩然正气也是如沐春风;读即是阅读,读的是人间百态也是情真意切。文章与诗歌包罗万象,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未来的展望,朗读文章与诗歌就是透过文字的回声叙述人生。小学生的人生还只是书写了扉页,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很浅薄,多朗读对他们的人生会有难以言说的影响。最显而易见的是语言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与朗读的配合天衣无缝,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导学生朗读课文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巨大助力。本文浅谈关于朗读如何助力小学学生言语发展的方法。
        
        关键字:朗读 小学语文 语言能力 教学方法
        
        近些年,各大电视台关于朗读的节目比比皆是,比赛也是琳琅满目。央视2017年推出《朗读者》的综艺,旨在通过朗读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情感之美,一经播出便收获了大量好评。可见,朗读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音乐舞蹈。但是在小学生眼中,朗读是一件繁琐而无趣的活动,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从而对朗读感到厌烦。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现象带来的危害,及时采取教学策略,让小学生们爱上朗读,自主朗读,从朗读中受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环节出现的问题
        1.学生不用心,敷衍了事
        学生在朗读课文过程中不用心,敷衍了事几乎是教学中的现象级问题。学生抱有教师让朗读就朗读,只要读对读通顺即可的心态,只要敷衍了教师就算完成了学习。学生们把朗读当作教师布置的任务,认为朗读是给教师读的。这也就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因朗读受益,朗读课文的环节反而是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还让少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这也就失去了朗读课文本身的意义。
        2.教师领读没有语调的变化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带领学生朗读,这本是一个好的教学方式。但是一部分教师在领读的过程中没有语调的变化,虽然有情感的流露,但是能让学生从朗读中感知的情感少之又少。这也就导致这部分教师领读的效果大打折扣,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敷衍了事的态度。没有情感的传递,朗读就好像一台生锈了的收音机,只会发出嗡鸣。
        3.“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现象严重
        养成一个优秀的习惯需要21天,而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就有这个现象。刚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带领学生朗读,当下一个课时的教学时,便不带领学生朗读了,如此一来,学生自然不会养成朗读习惯,也不会因为朗读而有任何能力的显著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环节的教学策略
        1.教师带领,声情并茂
        前文已经提到,很多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时都会领读,但是教师却没有在领读的过程中灌注情感,语气和语调都没有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反思这个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时应当声情并茂,共同与学生们体悟每一篇课文中蕴藏的情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自身先对课文有所理解,将课文读通顺,达到文字与自身情感的想通,做到与作者的感同身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领读过程中,语速不要过快,小学生的识字量不多,很多课文中的生字他们并不认识,词汇的意思也并不理解,教师领读的每一句都要放慢语速,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朗读就需要格外有感情。这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首儿童诗,描绘了美丽的夜景。诗中有很多的叠字,来描写景物的形状与色彩,教师在朗读时应该突出这些叠字,着重表现,用朗读给学生在脑海中绘出美丽的图画。
        2.设置朗读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朗读
        很多时候学生们在朗读时敷衍了事的态度往往是教师们造成的,教师只说了让学生们朗读一遍课文,学生们不理解朗读课文有什么作用,当然会抱着“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想法。为了尽可能的激起小学生的朗读兴趣,驱动他们自主朗读,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设置朗读任务,让学生们边朗读边完成任务。任务的设置需要有趣味性,开放性,并且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们经过思考才能完成,否则,无趣。简单的任务,只要学生读一遍课文就全都知道了也失去了设置任务的本身目的。如在《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任务,驱动学生们自主朗读。设置的任务可以是:(1)“父亲”与“我”的对话为什么非常简练?我对父亲说的每一句话有着怎样的理解?(2)文中着重描写了鸟类的生活,与我在生活中看见的鸟类生活是否相符?(3)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设置的任务层层递进,学生们需要思考“父亲”与“我”之间每一句的交流和引申含义才能完成任务,学生们会越思考越投入,最终边朗读边品味,在语气与语调的起伏中得出答案。
        
        结语:想要通过朗读培养小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激起小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让小学生们真正认识到朗读是有益处的,对自身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非只是教师布置的一项任务。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时,一定要灌注自己的情感,不可语调平缓,语气没有变换,要注重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们的朗读习惯,每一节课堂都要让小学生们朗读课文,即便是一篇课文分为了多个课时,每一次的朗读都会让小学生们产生新的想法。
        
        参考文献:
[1]谢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归因[J].文教资料,2013(5).
[2]张嘉丽.让朗读助力小学低年段学生言语发展[J].新课程(上),2019(04):38.
[3]倪月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中),2017(10):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