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梅
湖北省宜城市职业高中
摘要:对于中职语文学科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其不仅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手段做出一定的调整和优化,采用一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同时还需要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资源进行丰富和扩充,以此来实现教学形式的优化。另外,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开展一些读写活动,并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以此来助力于高职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成效;具体方法
新课程改革尤为强调课堂教学的成效,而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准,就需要教师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做出一定的调整和优化。但是,从目前一些中职院校教师的实际授课情况来看,很显然,有不少的教师并没有对自身固有的一些教学方法做出改变,而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准的提升。面对这种情况,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做出阐述和说明,希望能够为关于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成效的实践探索提供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和建议:
一、调整教育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热情
目前一些教师所展开的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依旧采用着被动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学生难以激起学习的兴致和欲望。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适当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手段,多尝试选择一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热情的方式授课。
譬如,在《荷花淀》一课的教学当中,起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一段和战争有关的影视片段,并试着在学生观影结束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战争的认识,比如,战争是残酷的,硝烟弥漫,经常会出现人们背井离乡的场景。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整篇课文,并着重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小说的情节,并试着在小组内说一说《荷花淀》小说当中具体为我们描述了一场怎样的战争,小说所描述的战争和我们想象的战争有着怎样的区别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全文。最后,最为切实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一次名句赏析活动。在本次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摘出小说当中一些描写水乡风光的句式,并让学生一一进行赏析,从而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水乡的美,感受到水乡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坚持斗争的无畏精神。
二、优化教学形式,实现丰富高职语文教学资源
对于如今的中职语文课程来说,很多院校存在着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于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滞缓了新课程改革在中职语文教学当中的推进和践行步伐。鉴于此,教师在展开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当中,就需要优化教学的形式,加快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此来实现语文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扩充。
譬如,在《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当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本篇课文,并试着让学生阅读文章,从文章找出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句式,通过进行对比分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比如,北国之秋具有清、静和悲凉的特点,而南国之秋则具有润、慢和淡然的特点,通过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鲜明对比,从而愈加突出作者对于北国之秋的喜爱之感。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优势,搜集并整理一些和《故都的秋》相类似的文章将其分享给学生,供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阅读素材和资源。
三、开展读写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想要真正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成效,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而加强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训练,多尝试组织开展一些具体的读写活动,则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展开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当中,还需要不定期的组织开展一些语文读写活动。
譬如,在《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就本节课的一些知识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具体的读写活动。在本次读写活动当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有关描写亲情的文章,并让学生试着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和赏析,并对一些优美的句式进行摘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提升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就“我的……”为题,写一篇和亲情有关的文章,并从中选择一些写的比较好的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从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中职语文教学当中,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其不仅需要教师深度研习教材,在分析和把握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设计教学的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选择适合中职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来,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创新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4):165-166.
[2] 韩秋.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15(05):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