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3期   作者: 孙媛媛
[导读] 当今人们处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在教育这一领域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方式

        孙媛媛
        湖北省十堰市溢水镇东川小学  湖北省  十堰市  442000
        摘要:当今人们处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在教育这一领域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一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为提升教学质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主题图是一种表现数学学习图形、图表、图画等的集中体,它能够将原本枯燥和单一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地呈现出来,从而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探究;策略探究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反复训练技能和简单的机械记忆为主,不给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机会,淡化学生自主思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大脑的开发。现代化教学设备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师应当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将其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多以文字进行知识点的展现,很难使他们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明确的关联。所以会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上感觉到乏味,无趣。当面对乘除法、图形、周长、面积等知识点时,对于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抽象。而对于一些稍微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就很难理解。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丰富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到一起,形成趣味性的数学内容展现。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为其进行定制化的学习内容设计。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概念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认识,丰富了他们数学的学习形式。这样就会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练习基本上都存在一个对分数的过于重视现象。而对于数学知识点,从传授到训练忽略了一个实践教学过程。所以,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没有对基础知识点形成完全掌握的情况下,通过强化训练可能也得取得高分。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都停留在纸面上,时时埋于题海,所以数学思维能力自然就难以显著提升,基于此,在教师指导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时,很多学生都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详细分析数学知识的时候,为学生创设良好生活情境,益于学生强化数学知识应用锻炼,便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拓展数学思维,渐渐拥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
        当今阶段,小学生在实际学习时会面临一定压力,所以他们通常很难透彻理解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些复杂数学知识分解、优化,使数学知识趋于简单化。另外,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可以对庞大的数学知识信息进行分解式理解,从而切实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该章节中的主要教学目的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结合起来,发挥出计算机设备的多媒体特性,在教学中导入经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悦耳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些直观图片的应用下,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画面感和直观的感受将会变得更好,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简单的方式,把知识进行传授,帮助学生理解该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帮助他们找到之后遇到再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单化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们最根本的对于数学的热爱,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对于信息技术合理安排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对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矛盾,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到现在还是存在着。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对教学得结构进行优化,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发现可疑之处,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全面提高老师的综合素养水平
        对于老师来讲,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是过关的,但是综合素养的能力却还是有所欠缺。很多老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很高,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却显得略微吃力。这是由于老师的计算机运用水平的欠缺,无法进行符合课堂的信息技术教学。在目前的形势下,全面提高老师的综合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时,还要对课件的制作能力进行提高,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制作出符合学生发展的课件,课件一定要突出主题,不可过于花哨或过于超前。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掌控使用信息技术的时间,把握投放视频或者课件的时间,对于整堂课的时间要进行整体的把控,不可过于急躁,或是为了赶教学进度进行过于超前的教学。
        (三)融合信息技术领悟内涵
        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还应该健全学生的人格,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将主题图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主题图的内涵,从而丰富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小学人教版数学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主题图。安排这些主题图主要是为了引入新课的内容,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把主题图进行延伸,让学生能够直接借助视频或者图像去观察和探索。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五)结合信息技术,将主题图进行动态处理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主题图,进一步彰显主题图的价值。教材中的主题图都是静态的,这样的图片不方便学生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被生动、形象的事物所吸引,同时也更容易理解。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关于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收集和圆的周长相关的主题图,然后借助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且思考视频中主题图是什么图形?思考圆环用了多长的铁丝?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开展圆的周长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借助动态图加深了学生对圆的周长的理解,这样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四)借助信息技术挖掘生活
        立德树人已经成为了目前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主题图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开展德育教育。另外,教师将主题图和生活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将三角形主题图和生活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三角形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朝着更好的方向在不断地进行发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小学生培养起对数学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沈英娇.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D].宁波大学,2019.
        [3]庄金泉.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9(29):16-17.
        [4]曹杨.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19):74-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