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策略浅析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马倩倩
[导读]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心理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成绩下降
        马倩倩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献珍学校442500

        [摘  要]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心理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成绩下降、厌学、心理扭曲,甚至走向极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及时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防止和化解这些问题。本文就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法,以期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策略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社会活动和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开展中小学生在心理教育活动,积极普及心理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抗压能力较差。近年来,在校学生因心理问题走向极端的惨痛事件屡见报端。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学生抗压能力差的主观原因,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孤僻等病理现象。
        (二)情感心理敏感。中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生理阶段,在心理上,中小学生渴望能像大人一样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产生了自我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行为处事准则。但因为心理上的不成熟,中小学生易产生情感类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面对学习的压力,家长和教师的关切,他们往往又闭口不言,选择将成长的秘密隐藏在心中。 这一时期是中小学生最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阶段,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疏导,将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人际关系较差。中小学生在学校是集体生活,需要处理与学生间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 与家长的关系等。但有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进行沟通,这就表明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面对矛盾和冲突,又不善于处理,加剧了和他人关系的紧张。出现这一问题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鼓励,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但是又不会去主动表现自己。
二、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很多学校并未真正重视心理教育问题,依然是班主任负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只是一年看一次心理健康专题片等。中小学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只是作为一门介绍心理理论知识的课程,并没有发挥出心理教育的干预和帮助作用。一些学校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由于管理和宣传不到位,使心理咨询室成为了摆设,并没有教师或学生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二)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践性。

现阶段,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往往都是理论说教,缺乏必要的实践,不能够帮助中小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中小学校虽然定期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或讲座,也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的疏导方法。但这些工作并未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往往是在教育部门检查时才去做,导致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工作沦为辅导课程,没能发挥出心理教育的教育功能。此外,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没有与中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现实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相联系。
        (三)心理教育老师专业能力不够。心理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但是很多中小学生在开设心理课程时,并未将其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对待,往往会通过聘请社会人员来兼职,或是由学校的思政类老师来担任,这些人员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往往不够专业,在上岗之前也缺乏必要的心理理论知识培训,导致心理教育者因自身能力欠缺,不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三、 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教育体系,就是要求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设置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将其作为一门主要课程,纳入到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在中小学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上,要分析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心理问题中,寻找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共性,将中小学生分为不同的心理群体,针对每个群体的心理问题,制定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中小学校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推动心理教育体系在学校的落实,避免心理教育体系流于形式,使心理教育体系切实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为维护其健康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能力。中小学要设置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中小学要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者来担任教学任务,负责本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条件较差的学校要通过培养本学校的心理教育者做起,从理论建设和实践手段方面,大力提升心理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家庭、 学校、 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最亲近的,父母也是中小学生最信赖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要建立友好的关系,获取孩子的信任,才能够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进而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学校是中小学生实践和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主要是正面教育,要能够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获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只有赢得家长的支持,中小学生才能够服从学校的教育。此外,还要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社会要能够为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通过一些社会案例,帮助中小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只有建立家庭、 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模式,才能够有效改善中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季.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原则与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5 年4期
[2]张信勇.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6期
[3]蒋晓芬.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生十六七;2018年14期
[4]叶红梅.浅谈中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三个问题[J];内蒙古教育;2015年06期
[5]左雪,朱斯琴;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6]温俊伟.廖慧贞;浅析新课标下班主任如何做好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J];时代教育;2017年1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