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榕云
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广东 清远 511600
摘要:文章是否出彩一定程度取决于素材积累的丰富多彩性,如何快速解决学生写作“温饱问题”,提高质量,笔者认为: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资源,习作的活水源头。本文探讨学生如何让生活素材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写作素材 发表意识 创作训练 作文素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亦是这样,没有充分、生动的写作素材,难以写好作文。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资源,习作的活水源头。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习作之源头活水,使他们提起笔来有话可说。
一、让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成为习作之源头活水
1.让教材中的丰富资源成为习作之源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文质兼美,或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美、人性美;或引领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感悟字词的语言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教材,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创作欲望,采用读后感、仿写、扩写、续写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训练。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不设方向。有的写了小女孩来到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有的写出小女孩上了天堂后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学习了《捞铁牛》中怀丙和尚指挥捞铁牛的动作描写片段后,可以让学生去写体育课你是怎样完成一项体育运动、美术课你怎样做手工的、科学课上怎样做小实验的。用教材深入联系生活,丰富资源。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数学等其它学科,为学生寻找习作之源头活水。教材的引导、熟悉的生活、创新教法,于是学生作品《买鱼头的学问》(发表在《小学生第二课堂》),《小猪开店》(发表在《小作家选刊》)。
2.让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成为习作之源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处处是语文,时时是语文,事事是语文。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课堂上精彩难忘的时刻,课间活动中同学们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同学之间的交往故事,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习作之源。为了督促学生观察,班里建立了一个班级日记本,每天在放学后指定一人完成日记。全班轮流在做,不提前通知,而且还让家长参与到日记的评判中来。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即使不写日记的同学也会在他的小练笔本上记录下在班里、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把它们作为素材记录下来。
二、让温馨的家庭生活成为习作之源头活水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资源。家庭中的大小事情,都可能成为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一次上完课,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偷偷观察家人吃饭完饭后的活动,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并如实用文字记录下来,课堂上我们一起交流、分享,看谁观察的仔细。学生一听到“偷偷”两字,兴趣就来了。第二天交流的时候,他们异常兴奋,兴趣盎然地讲述着在自家餐桌上的故事:哥哥呢,张开河马般的大嘴,白白的米饭在嘴里嚼了几下就吞了下去。他的动作像女娲补天似的,可总也补不满。爸爸有个习惯,吃饭前总要喝汤,你看他轻轻舀了一勺汤,放到嘴里细细品味了一番,脸上挂满了陶醉,然后用筷子一点一点地夹着菜吃,吃完一个菜还不忘点评一下,仿佛他就是美食评审家。我妈妈最啰嗦,边吃边说个不停“这两天的菜越来越贵了,这肉已经涨到28元一斤了,唉,吃不起了。”爷一声不吭埋头吃饭,美其名曰“食不言,寝不语”……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在教室里流淌,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在学生笔尖流出。
有时还特意为学生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生活,感受劳动的乐趣。
妇女节为母亲做一顿饭,为疲倦回家的爸爸泡杯茶,周末大扫除,春节贴春联,烹饪洗涤、扫地收拾……不但锻炼了学生自立能力,培养良好的品格,而且丰富了情感,更为写作开辟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头。
三、让沸腾的社会生活成为习作之源头活水
1.走进大自然,搜寻习作之源头活水。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不同的季节,大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繁花似锦的春天,骄阳似火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寒风刺骨的冬天,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作为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验,捕捉创作灵感。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晴朗的天空不知什么时候堆积了许多乌云,乌云越积越多,不一会儿就风起云涌,整个天空像塌下来似,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学生老向窗外望去。我便停止讲课,让学生都站到临街的窗户旁观察,感受暴风骤雨的猛烈。观察后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并记录下来。一位学生写到:
上学时还是晴空万里,可不知什么时候,天灰蒙蒙的,阴沉沉的。乌云越聚越多,天空越来越黑,像是拉了一块黑幕布。风姐姐跑来了,她用力地舞动着扇子,欢快地跳起扇子舞;雷哥哥也来了,他使劲地擂着鼓为风姐姐伴奏。大街上的人们像热锅上的蚂蚁,脚步匆匆地往家里赶,贩子们手忙脚乱的……
雨终于下起来了,如泼如倒。带了伞的人们急忙打开了伞,像是忽然从地下长出了许多彩色的蘑菇,在大街上飘着;没带伞的人们像逃难似的寻找避雨处。淘气的闪电弟弟不喜欢这黑漆漆的天空,他找来了爸爸的宝剑,挑破了乌云织成的黑幕布。轰隆隆——轰隆隆——雷声更响了,仿佛在斥责闪电弟弟打扰了他的雅兴。路边的树可高兴了,她们尽情地跳起舞来,摇头晃脑的,不断地向雨珠招手,仿佛在说:“雨娃娃,快到我这儿玩吧!快来吧……”
这篇题为《雨》的作文还刊登在《作文点评报》上。
每学期的郊游活动,是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最佳时机。每次走进大自然,事前布置作文题目,也不提什么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让学生在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地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野炊的乐趣,体味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心灵的震撼。当他们有了这些生活的积累后,自然而然的就有写作的欲望,当我们再布置作文的时候,虽然不是一挥而就,也不会龇牙咧嘴,这就是水到渠成的力量。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融入大自然,这样学生会感到可写的东西会很多,写出的文章也不会千篇一律。
2.关注社会生活,深掘习作之源头活水。
我们常慨叹学生的作文枯燥乏味,毫无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影响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有太多的诱惑,无法静下心来广泛阅读,生活也过于简单,“两点一线”,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用眼去细看,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受,以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看、多听。看新闻,看科教,看少儿节目。星期天走出家门,看球赛、看画展。节假日游名山大川,观乡土人情。“耳”要勤听。听广播,听讲座,听时事,走上街头听商贩巧舌如簧推销商品,走出家门听导游娓娓动听讲解名胜。如此多看、勤听,何愁学生作文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 要让习作之源头活水生意长流,学生作文有话可写,我们就应该打开思维的窗户,让丰富的校园生活、沸腾的社会生活、温馨的家庭生活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的欲望,那样学生一定会写出丰富多彩的作文。
参考文献:
[1]沈敏. 引源头"活水",促"清渠"长流——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素材积累及有效运用之我见[J].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z1).
[2]王耀华. 小学作文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J]. 心事, 2014, 000(015):P.107-107.
[3]李素环. 作文教学,本意在于唤醒[J]. 小学语文教学, 2012, 000(001):P.19-22.
[4]高丽. 融"生活"于作文教学之中——探寻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J]. 考试周刊,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