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牛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五角岭完全小学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凸显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改长期以来的被动式灌输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相互配合的状态下,探索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积极意义。基于此,可尝试将此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下本文就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希望能为小学教师事业同行业者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法;教学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主要是教师根据课本、课纲对学生开展灌输式教学,即“满堂灌”,学生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难以提升学习效果。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听进去的内容可能不足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是符合新课改教学改革方向的一种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学生合理分组,在授课时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则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各个小组探索教学内容,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学习效果与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都明显好于以往呆板的灌输模式。但此种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势在必行。小组合作教学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期在日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做到从容不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首当其冲的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只有教师的观念与新时代接轨之后,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领下,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做到何时需要何时就位,召之即来来之能教,在此基础上,组织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兴趣,保持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
举例来讲,在组织学习《不懂就要问》时,教师让几个学习小组接力朗诵,并告诉学生各个小组是一种比赛状态,哪一组读得认真,并且没有错别字,就会得到教师的奖励。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瞬间被激发出来,极为专注齐声诵读课文。教师还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选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或者句子,组内讨论然后公开演讲。不少学生选了“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句话,组内讨论之后演讲时才得知,学生被孙中山小时候为求真知而不惜挨打的精神所打动,认为自己也应向孙中山小时候一样,遇到不懂的就大胆发问,求得真知。在小组合作教学引起教师的重视之后,运用在课堂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二、以生为本,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视角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要注重突出生本教育理念,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从而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使小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以促进语文知识点的内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进行转变,突出小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对此,教师需要联系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做好小组划分,了解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及作用,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1]。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小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结合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从而对小学生做好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教学,对小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效地把握,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小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如在对小学生分层教学引导时,结合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课堂表现,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学生为学习成绩优异,学习能力强,课堂表现优异的学生;B层次学生则为学习成绩一般,学习能力相对较强,课堂表现一般的学生;C层次学生在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
通过将A、B、C三个层次学生进行穿插安排,确保每个小组都具备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以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实现对语文知识点的探究性学习及思考,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三、立足客观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学生受自身学力限制,无法完成难度较大的课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应尽可能设定简易选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语言技能的运用。教师只有立足于客观实际,才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具有可行性的课题,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教师应当对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内容和学习进程有基本了解,做到心里有数。如果有不适宜的环节,教师及时调整和变更计划,做到“学万变,教亦万变”。但要明白的是,这并不是要求教师推翻原有的整体教学计划,而是在原计划基础上做出的局部完善,因此切不可矫枉过正。
举例来讲,在组织学习《秋天的雨》时,教师先把课文里面的生字一一讲解,再结合在课文中的位置,着重解析含有生字的词语意思,以字带词,以词带句,以句带文。组织小组内学生寻找课文中秋天的颜色,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季节,进行对照式仿写。于是就有了“春天的花”“夏天的蝉”“冬天的雪”这类小作文,虽然较为简短,但学生对季节的观察与对季节的描写,都是与当下年龄段相匹配的行文风格。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开放式讨论,阐述自己为什么喜爱那个季节,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四、问题引导,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视角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要注重利用语文教学问题,引导小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学习及探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指引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有效地理解,促进语文知识点的内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问题引导过程中,教师要联系文章内容及教学需要,以问题作为点睛之笔,突出文章关键知识点,为小学生学习及理解语文知识提供重要的参考及指引[2]。这样一来,通过利用教学问题,激发小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及质量,促进语文知识点的内化。同时,利用问题进行引导,培养小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开展《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教学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注重引导小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情况进行了解,开拓小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进行了解,降低本节课的学习难度。接下来,设计合作学习问题——假如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或是一只猴子,在看到小朋友这么认真的学习,你会怎么做?通过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使小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有效地把握,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作用,指引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及发展。通过结合问题进行引导,使小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并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结: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们相互交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分组讨论这么简单,这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安排,从小组人员的分配、内容的设计、时间的安排等都需要精心处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所以教师需要能够立足于小组合作的本质,以此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
[1]刘昕靖.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A].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C].2019
[2]张艳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
张勤良,熊正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研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C].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