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平
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第四小学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和发展的场所,只有实现高效性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取得理想学习效果、实现全面化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四个维度出发,全面地分析实现小学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性;课堂教学;实现;策略
构建高效性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一直以来都在不懈努力的价值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进和实施,课堂承担起了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因此这一目标的达成和实现变得更加紧要和迫切。所以说,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科学的观念为指引,从现实学情出发去探索各种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构建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性语文课堂的构建和实施。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高效性课堂的构建也需要有充足且精心的课前准备作为基础和支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端正教学的态度和思想,重视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
1.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可以为具体的活动和行为提供指引,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确立了教学目标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学的混乱和无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明确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制定整体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使目标涉及知识、情感、能力三个不同的维度,明确课堂教学的指向性、针对性,据此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为正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进行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授课《走月亮》时,课程开始前,我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归纳,并将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整合,设置教学流程。课程开始后,我根据设计好的流程展开教学,首先,我会以学习目标的基础内容进行介绍,让学生们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然后,我再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们顺利完成本节课程的学习任务。这样,我通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2.设置课堂导入环节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开端,灵活巧妙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助力高效课堂的打造和构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需要在课前准备阶段对导入环节进行预先设计。具体来说,教师应对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新课内容进行全面且深入地研读,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爱好来确定导入的内容,设定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游戏导入、竞赛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等等,从而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开始时充分发挥出导入的“龙头”作用,引出正式的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正式的课堂学习中去。
例如,在授课《蝙蝠和雷达》时,课程开始后,我并没有直接展开授课,而是先通过一些情境来引出本节课程的内容。首先,我让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来分析,我们常见的雷达系统类似于哪些动物的行为,这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他们在一些科普类的电视节目中接触过这些内容,很快,学生们便回答出了几种动物行为,如海豚的交流方式,蝙蝠的“视觉”方式,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我正式引出本节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们打开课本,通过阅读课文来认识人类科技进步与动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我通过设置课堂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课堂教学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一部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革新灌输式的教学策略和倾向,从语文教材课本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知识出发,来设计集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性为一体的语文问题,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提出,以创设出灵活多变、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直接引发学生认知层面的矛盾和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地发散思维,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推理、论证和探究,深入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而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授课《麻雀》时,课程开始后,我先带领学生们对课文进行熟读,让学生们了解课文内容,待学生们阅读结束后,我再从课文中提炼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们的思维。提出问题后,笔者会给予学生们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边阅读课文边思考问题,进而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样,我通过设置课堂教学问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快学生知识理解
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使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对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意识,使自身的教学技术水平得到不断地提升,从而善于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课程教学,对语文知识进行数字化、动态化的加工和处理,再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进行呈现和展示,创设出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和听觉等多个层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以加快学生知识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授课《观潮》时,我先利用信息技术为播放了一段视频,通过视频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视频中主要介绍了钱塘江涨潮时的过程,在视频前半段中,钱塘江的江面十分平静,周围的人群静静看着远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中开始出现了一些嘈杂的声音,随着镜头向远方眺望,发现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道白色的线条,这条“白色线条”汹涌袭来,随着“白色线条”越来越近,学生们才发现这是潮水从江面上奔涌而来的过程。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注意力十分集中,这对学生们的学习过程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这样,我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快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四、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小组合作教学的运用能够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个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点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实施运用。首先,教师需基于对班级内学生的全面认知和了解,来进行科学合理地小组分配,确保每个小组内有4-6名成员;其次,教师需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展开组内的沟通、讨论、互动与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实现思维碰撞和互帮互助,有效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合作教学的推动下得到真正的提升。
例如,在授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本节课程我实施了小组合作探究法展开教学,首先,我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将学生们划分成了多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小组成员划分好后,笔者再正式展开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学生们布置了一些探究任务,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们参与讨论。这样,我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而言之,高效性课堂教学的构建是最为基本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同时也是现如今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和关键所在。所以说,作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具备科学的观念和创新的思想,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趋势,结合现实学情来展开系统地探索,通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等策略的运用,来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转型和升级,激发学生的能动意识和内在潜能,最终才能够顺利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性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汪小美.激励自主学习 打造有效课堂——构建小学语文自主高效课堂的再思考[J].语文知识,2017(24):38-39.
[2]莫俊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学教育(上),2017(07):62.
[3]王晓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