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3期   作者:刘清美
[导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媒介不断出现

        刘清美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溜姑乡中心校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媒介不断出现,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带来了诸多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面对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冲击,是所有华夏儿女应该考虑的问题。在现在的背景下,对如何继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研究是教育界不可推卸的重任。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脱颖而出,是教育研究领域应该重视的问题。语文科目,不仅担负着树立学生健康三观的责任,同样承担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想法奇特,可以塑造的空间很大,在此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能量三观,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也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前言:多元化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介质。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记忆能力强,从初一开始,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习状态相比较小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对于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方面以及精神方面都有帮助,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文化能力,也能提升国民素质。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1体现课程性质
        新的教育理念实施以后,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吸收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是发扬我国文化的介质,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课程,也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语文代表了文化,文化就是语文。在语文课程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融合道、情、史,是培养正能量人性的基础学科,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理打下了文化的烙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1.2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为,具有相对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性和一定的学识、修养。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有其独特的意蕴,这种意蕴刚好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学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密切,自然而然要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语文素养不仅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为初中学生奠基良好的文化基础,也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2.1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初中语文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能够谈古论今,对于传统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将现代课堂与传统文化完全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点燃,才能让学生从主动到被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的为人处世方面为教学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刘禹锡创作的心理历程,并总结刘禹锡一类文人当时的境遇,引导课程更加深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创造情境教学,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受刘禹锡创作时的情感。最后,教师进行激情总结,让课程在激情澎湃的氛围中结束。相信在这一节课后,学生的敬畏之心会逐渐燃烧,在遇到相似的文章时,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进行这一课堂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学识,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讲解,并在讲解后,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2.2改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阅读是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经典阅读是每一个初中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的课外任务。但由于初中生的自律性差,自己进行阅读的效率不高。笔者建议可以在班级建立“阅读角落”,同时定期在班级举办“读书交流会”。“阅读交流会”可以让教师明确的看到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通过举办“阅读交流会”,也是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读书活动,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符合的管理制度。例如在语文早读课上,轮流安排学生对班级学生整理搜集的经典文化背诵内容进行整理,然后利用大屏幕进行展示,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背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为一天的学习做好准备,也可以让学生锻炼背诵,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储备能量。
        2.3利用班会时间,丰富班级传统文化活动
        除了课本知识,在班会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某一次班会上,以“孝”为班会主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相关图片,教师让准备发言的学生提前准备,对“孝”谈谈自己的理解,在班会结束之前教师播放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孝”为主题的视频《活着》,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同时利用与“孝”有关的经典文章对班会主题进行升华,让班会主题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达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
        总结
        国学经典纷繁复杂,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相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沉淀,用先人的智慧培育孩子的三观与学习能力,这就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在新课标的不断推进之下,学校与家长对于学生的成绩关注度越来越高,导致很多教师只注重考试技巧教学,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学生是中国发展的未来,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德育人,为中国发展注入新的能量,让五千年传统文化开始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卓. 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
        [2]袭祥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7,4(16):227-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