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容
四川省犍为县下渡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历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许多地理,文化和政治等知识。通过优化历史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民族精神,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家国情怀的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者着重探讨了培养初中历史课程的具体开展方式,并寻求有效的策略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当前,初中历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率低对有效课堂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致力于解决方案,以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效率。本文基于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中的有效教育进行以下论述。
一、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有效开展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实现历史教育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必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观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育。在受考试思维影响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经常使用强制指导使学生在初中阶段下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不可避免地感到无聊和厌倦,甚至许多学生都感到某种程度的抵抗和反感。这是因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关注知识的输出,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使他们处于被动学习位置,从而导致了初中阶段下的历史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为出发点,进行生动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以此实现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全面学习,优化学生自身的知识体验,落实历史课程在现阶段下的有效开展。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老师介绍了一些影视资料《大秦帝国》的情节,然后问学生问题。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式王朝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有着怎样的重要性?或者,在电视剧《秦汉英杰》中,秦末农民起义与教科书内容非常吻合,因此这一部分可以使教师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形象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并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真实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以此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微课导入,拓宽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导入是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环节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常,开设新课程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并且内容必须新颖且吸引学生注意力,以通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微课不仅具有复杂性和图像优势,而且时间短,是将历史引入课堂开展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时,他们会巧妙地运用微型班级,充分利用可视化和便利的优势,并为引入教育创造教学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意识并激发对下一堂课的学习热情。能够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使用微类扩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结合教学视频或照片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生动逼真的教育环境,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育体验。以此实现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教学《北方民族大融合》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文物和古迹的观察和体验,老师以微型课程的形式直观地显示了东晋王朝和南北朝的地图,以便学生可以了解这一时期您可以加深了解。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方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它还可以扩展学生对于当时书画,服装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历史思维,并加深该时代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认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于课程的开展更加具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课堂提问,强化主体作用
问题教学的有效应用可以鼓励学生增加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这种效果的出现应基于课堂气氛的组成。一个自由且适应性强的学习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课程参与度,而学生在知识结构,掌握,整合和应用所有阶段的主动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提出老师的问题后,学生应该能够根据自己以前的知识和经验来认真,冷静地分析和回答问题,这是一个积极参与的积极环境。历史老师应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承担引导作用,并鼓励学生认真回答和积极思考。此外,教师应注意鼓励和积极评价学生反应的重要性,以便首先检查学生的反应,从而增加他们积极参与未来的热情。其次,可以通过适当地总结学生的答案来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中解决问题方法的效率,从而使他们可以从表面上发现问题的更多基本内容。历史教师应进一步加强提问方法的有效性,对学生进行更多的鼓励,在提高提问积极性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积极的氛围。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是旨在实现教育目标的特定教学环节。如果教育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则可以将答案设计为一个或几个,且封闭的问题更合适。如果班级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在历史研究中的思维能力,则他们需要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除了情感体验,学生的印象也得到了增强,使学生能够学习分析历史课程知识,提高以归纳和总结为基本的认知策略。历史老师提出的问题应与整体课程设计的目的相一致,这可以在回顾过去和学习新事物中发挥作用。此外,在运用提问方法时,在提出问题后,老师会注意适当的停顿,以便学生可以花时间总结自己的发言,方法是让他们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以此能够高质量地回答教师的问题。
四、结合德育教学,实现全面发展
德育渗透到历史教育中应重视信息教育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将照片,音频和视频整合到教室中,在教室中营造了声音和情感相互结合的教育氛围,并通过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材料,增强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激发深刻的内心感受,使德育知识理解和内化,从而接受德育的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所以教师在课程的实际开展中,教师需要能够将历史课程与德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品德的发展,以此促进学生在现阶段下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研究中,老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了周总理访问亚非拉和其他国家的历史资料,通过历史情境来走入课程的学习中,就好像学生实际上是出国在国外与周建立友好关系一样。鼓励做。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经验之外,它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外交无国界,只有全球化才能促进国家发展。只有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并增进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 以及对于对现代开放政策的认识和支持。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研究中,老师将香港和澳门被分割出去的历史,然后显示了香港和澳门的返回视频数据,以便学生可以体验这些视频数据。感受到对于祖国领土回归时的激动与喜悦。学生们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加强了对祖国的思想,意识到自己无法割裂祖国的领土,自觉捍卫祖国统一和民族统一,以此实现学生自身思想品德方面的建设。所以教师需要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课程知识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此实现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健全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初中历史教育活动,教师应注意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高效学习,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积极地积累知识。应该将其视为使其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历史知识本身有更深刻的建设性理解,使学生可以在历史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利.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2-53.?
[2]安亮.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有效应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29):365-366.?
[3]薛建平.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3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