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雪娟
陕西省神木市第七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学科教学的重要参考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指引作用。高中地理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祖国和世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念。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加强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设计融入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思想教育
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会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就难以充分满足新时期课堂教学的要求,不利于教师有效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针对此情况,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核心素养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教材内容等众多的课堂教学因素,选用符合教学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推动学生在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因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和渗透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升教学效率。
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涵盖了学生思想道德、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身心健康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主体设计和展开教学内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能够与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匹配,如人地协调观念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地理实践力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能够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有利于兼顾学生丰富文化涵养和传承优良精神品质,全面实现高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地理人才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当今社会更加需要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联系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教学能够引入一些地理实践活动和生活案例,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服务。通过生活案例,教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力,促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地理学科等多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地理思维。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探究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高中生有利于发展为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地理人才。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想认知
教育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丰富思想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学生完善思想认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与学生的思想具有密切联系,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能够将人地协调观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联系,树立联系与发展的思想观念,形成科学的环境观与生态观。在融入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等思想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思想认知。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区域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大趋势,符合现代化教育的基本内涵。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多媒体、电子白板、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课堂,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基础条件。基于此情况,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推动学生发展地理核心素养。在正式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讲解地图,使地图内容更加清晰、直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软件带领学生分析区域地理信息,保证地理区域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例如,在讲解《区域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学习“山西省地形地势图”、“山西省煤矿资源分布图”等,利用信息技术下的图片缩放功能、区分标色功能等加强学生对地图内容的详细观察,以此来使学生对我国山西省的区域信息形成更加具体的认知。再如,在讲解《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上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ArcGis等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分析当地某一区域的道路信息、建筑信息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探究工具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集理论和实验于一体的学科,其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地理实验。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都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单纯地通过课堂阐述的过程向学生传授地理专业术语的概念、某一地理现象的原因等内容,很少引导学生实践探究,这不利于学生提升地理核心素养。针对这一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联系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带领学生操作地理实验,通过地理实验模拟某些地理现象,推动学生透过现象观察本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现象”等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的课堂实验,使学生通过操作地理实验直观地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在开展实验时,教师可以将乒乓球、灯泡等作为实验器材,用乒乓球代表地球,用灯泡代表太阳,然后让学生手持乒乓球,使乒乓球对准灯泡并用黑色油笔描出乒乓球的照亮区域与黑暗区域的分界线,随后按照自西向东的方向转动乒乓球,观察照亮区域与黑暗区域的变化情况。通过开展地理实验,教师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实验探究的地理学习习惯。
(三)结合地理知识进行人地思想教育
人地思想教育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不仅能够满足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的要求,而且能够响应国家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知识都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展现着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本质规律。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地理知识引入人地思想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人地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利用人地关系,促使学生形成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以此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人类行为给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了活动的影响”等知识,在讲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尊重自然规律,渗透自然规律”的思想,通过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人地关系。另外,在讲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途径”等知识对学生进行人地思想教育,如结合“我国通过创新工业生产技术、资源开采技术、废气净化技术的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传递爱护环境、珍爱自然资源的情感态度。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科价值的展现。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实现课本知识和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为了推动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当不断深化自身对地理核心素养的理解,强化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育思想,努力克服教学中的难题,认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优化各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1).
[2]范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彰显学科育人价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
[3]郭芳英.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