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旺琳
桐城市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的计算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是学生数学学习必备的能力。支撑着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算技巧,才能有效的提升计算能力,完成高效的习题计算,才能更好的完成数学的学习,才能实现数学思维的良好发展。本文中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升计算的正确率及效率,帮助学生完成高效学习数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许多知识都是需要计算,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计算能力,才能有效的提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更加准确的计算,充分的完成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目标。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培养计算能力的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学生产生了固化的思维,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学的效率也不能达到最佳的水平。而数学是一门系统化、抽象化的学科,教师只有让学生加强对计算的运用,并在计算中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在解题时更高效、更准确,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应用于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思维,对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在课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传统的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列数学算式,并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和计算,通过抽象的讲解,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计算,进而对计算的学习失去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教学的策略,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认知的特点,创设有趣的计算情境,焕起学生计算的热情,才能提升计算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小数除法》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新的学期开学了,班主任需要为班级置办新的卫生用具,共买了6把笤帚共花了18.9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6元。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干进行问题的提问,并说出怎样计算。学生提出了:①买一把笤帚花费多少钱?②买一个簸箕花费多少钱?③买一把笤帚和一个簸箕共花费了多少钱?然后教师让学生列算式,并试着进行解答,然后让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观看教材中的解题步骤,并与自己的计算方式进行对比,对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接着教师进行应用方法的总结。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接着教师给予学生相关习题进行练习,并让学生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小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具有了探索的兴趣,对与计算能力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中设置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估算技巧,提高计算的效率,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超过了精准计算。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适当的增设竞技游戏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在教学时教师创设适当的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促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例如: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竞技游戏,让学生计算教师提供的习题,看谁可以又快又准确的口算出来。教师为学生出示了123×79的结果,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练习题。怎样估算123×79的积?学生1:123×79≈9600(具体为123≈120,79≈80,即120×80≈9600),学生2:123×79≈8000(具体为123≈100,79≈80,即100×80≈8000);学生3:123×79≈10000(具体为123≈125,79≈80,即125×80≈10000);学生4:123×79≈12000(具体为123≈120,79≈1000,即120×1000≈12000);学生5:123×79≈9840(具体为79≈80,即123×80≈9840),学生6:123×79≈8400(具体为123≈120,79≈70,即120×70≈8400)。学生各自采用自己的估算方法完成了习题的解答,接着教师为学生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并让学生观察,估算的方式不同计算的结果差距就会很大,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估算方式。教师在进行估算的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估算的方法,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估算能力,才能在今后的习题中采用正确的方法,以此来提高计算的效率。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计算的正确率
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小学生的计算学习效率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计算的教学时,引导学生提高科学、良好的计算习惯应该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意的习惯。学生在审题时应该对题目进行仔细的阅读,明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才能进行来良好的数学运算。其次,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良好的验算习惯能帮助学生改掉粗心大意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每一次的考试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具体的错误环节后,教师选取班级中一名学生的试卷进行案例的讲解,进行之前与学生进行沟通,获得学生同意后再进行。教师将这名学生的试卷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让班级中的学生观看这名学生出现错误的具体环节,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同时说出今后出现类似的习题时应该怎样避免。教师对于班级中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的纠正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式,教师将班级中的字迹娟秀,整齐规范的书写本或试卷作为范例为其他学生展示,让学生观看并掌握良好的书写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验算的过程中,让学生讨论验算的技巧,要是学生养成从上向下、整体把控的验算习惯,才能有效的提高计算的效率,进而提升数学计算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将自己的错题本进行翻阅查看,明白自己在计算的过程中易出现的疏漏及错误,并有效的做到引以为鉴。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及时的借鉴他人优秀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提升计算的正确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计算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的创新教学的策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数学计算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估算意识,以此来提升学生计算的效率。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自我反思,借鉴他人的良好的学习技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35):108-109.
[2]谢盘明.基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64-165.
[3]林桂洪.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