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教育开展模式的创新方向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徐坤
[导读] 素质教育理念下立德树人目标的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徐坤
        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下立德树人目标的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不能一味地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而是要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重要教育环节,聚焦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与现代社会价值相适应的综合性人才。在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教师想要真正发挥出德育教育最大化的教育意义,不能一味地利用单一的德育教育模式,而是应该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特征做好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方向研究工作,以此开发出德育教育更多元的教育可能性。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教育;初中阶段
        在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教师作为初中学生的主要教育角色,需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教育责任。这要求班主任教师在初中班级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理念之下所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纳入自身的教育意识之中,能够切实地将德育教育落实在班级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之中,为初中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客观辅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单一的德育教育模式,而是应该不断地寻找德育教育的创新方向,开发出更多元的德育教育形态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
一、德育教育数字化
1.媒体资源利用引导感性体验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感性的体验,往往能够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建立过程中不断深化自身对德育观点的理解,并在主观认知的形成过程中真正将德育教育观点内化在自身的道德价值体系之中,使德育教育内容真正落实在自身意识形态之中,指导学生的实践行为。在初中班级的德育教育中为了引导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直接体验,教师可以在德育教育数字化创新的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媒体资源,通过媒体资源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生动的表现力迅速地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够真正建立起感性的德育认知。
例如在对初中班级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教育的环节之中,笔者组织班级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在课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资源看到戍守边疆的解放军战士所处的恶劣环境,并看到解放军战士戍守边疆的挺拔身姿。在视频画面中,学生还能够看到一段对解放军战士的访谈资料,访谈过程中解放军战士更加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在恶劣环境中值守的真实事迹,更在言语中抒发了自身的职责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怀。视频资源以十分生动与真实的画面帮助学生构建起了立体的戍边环境,并在视频画面的渲染之下使得初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戍边战士言语中所渗透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直观感受所产生感性认知将使得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形成爱国主义意识,使其能够真正将爱国主义情怀内化在自身的行为之中。
2.网络资源利用构建拓展体系
        数字网络资源中具有庞大的信息资源,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网络数字资源的利用,从中汲取与德育教育内容联系性较强的内容,实现对德育教育资源的丰富,以此构建成更加有利于学生道德价值体系建立的拓展德育教育体系。为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具有时效性的时事资源,以此构建出真正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相适应的拓展资源体系,在丰富德育教育资源结构的同时,使得学生的德育认知能够始终与现代社会价值相适应,为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行为奠定基础。
例如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之中对学生开展理想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即在互联网络中进行了符合理想教育的资源搜集工作,并选择了近期社会中与理想教育相适应的社会时事新闻进行了教育资源的拓展工作。

在课程中,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所构建的拓展德育教育结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贴近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理想信念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更多德育元素的接触,学生将不断深化自身对理想信念的理解,由此真正深化对德育价值的体验,真正形成与现代社会价值相符合的远大理想,为学生未来的实践活动提供具体的方向与目标。
二、德育教育生活化
1.生活情境构建引导直接体验
        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利用灌输德育观点这一理论性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种间接的教育模式往往难以使德育观点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之中,不利于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导向。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以不断强化学生对德育教育观点的直接体验的方式,通过构建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直接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体验的德育观点落实在自身的生活实践之中去,使学生真正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通过模拟建立起对德育观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认知。
例如在初中班级的集体主义教育环节之中,为了使班级学生能够凭借对德育教育观点的理解更好地协调自身在集体中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笔者即在德育教育环节中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课堂中的生活实例模拟活动。这一活动中笔者选择了班级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学生个体冲突问题,使学生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模拟解决过程的演绎,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真正利用德育教育的观点协调自身在集体中的个人情绪,使其真正完成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实践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构建的生活情境,学生能够真正在情境中体验德育观点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促成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良好建立。
2.生活经验调动优化理解结构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部分德育教育中的观点还相对较为陌生,这是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较少,并且其自身的德育认知还相对不够完善,所以学生难以真正调动起自身的认知经验辅助自身对德育教育观点的转化。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育实践之中,教师为了优化学生对德育教育观点的理解结构,强化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效率,教师应该通过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方式,引发学生德育观点理解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权利与义务相关的民主教育实践中,笔者即组织班级学生对于自身生活中自己所了解的权利进行了回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的方式调动起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在教师的要求引导之下,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收束性的思考,以此更加高效地调动起自身的认知经验,快速地建立起相关的认知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在理解德育观点的过程中以自身的认知基础为辅助,使其能够更快速地建立起联系性的认知结构,真正促成学生对相关权利与义务知识理解的深化。
三、德育教育实践化
        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教师还应该将实践化作为德育教育创新的方向,使德育教育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组织,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直接的体验,进而促使学生更为直接地积累德育实践经验,为学生未来生活中德育实践的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初中班级的劳动教育实践中,笔者组织班级学生拿起清扫工具走出了校园环境,开展了社区卫生清洁活动。在清洁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清洁过程中了解自身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开展的服务社会的实践形式,并在实际的劳动中感受自身的劳动价值。并且通过对社区所进行的劳动活动,学生还能真正形成保护劳动成果的意识与思想,使学生能够真正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到热爱劳动并保护劳动成果,真正在积累的劳动经验作用下实现了劳动价值观念的建成。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只有班主任教师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做好德育教育的创新方向研究工作,才能使德育教育以多元的形式存在于班级教育环节之中,使学生能够在更加贴近自身意识形态发展特征的学习环节中真正内化德育观点,实现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念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谭国雄.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时代教育,2018(10).
[2]王禄.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中外交流,2017(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