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 张红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优化教学效率已成为实践教学方法中的重要课题,

        张红
        安徽省马鞍山市东苑小学 243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优化教学效率已成为实践教学方法中的重要课题,教师必须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本文指出数学教授的问题,而数学教师则根据具体环境来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必要通过深度学习来培养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与对策;教学策略
        学生处于数学学习的早期阶段,在此期间,数学学习的质量对于终身学习至关重要。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普及,数学教育的效率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挑战,教师需要调整教育思想和策略来提高数学教育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兴趣不高
        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引导学习方式,只有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兴趣浓厚时,他们才能对于所学习内容积极思考并与老师合作。但是,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对数学课程没有兴趣。与其他科目相比,数学科目充满了各种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许多学生在处理数字和公式时感到无聊。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大多以传统数学课程的形式降低。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对数学过程形成了内在的印象,他们的学习动机越来越弱。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开展出现抵触情绪,学生难以实现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效学习。
        2、知识理解难度较大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学科,尤其是在进入高中和高中时。许多学生在数学课上感到难以理解,并且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通常在课堂上无法回答问题。有时,学生呈现出了一听就懂,但实际上使用时犯错误。只要相关的数学知识改变了环境或条件,学生就无法正确理解。各种各样的现象表明,学生在理解数学上有一定的障碍,而这也会造成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进而难以跟上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实际开展中,需要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开展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此促进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3、忽视思维能力发展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数学教科书中使用的文本表达语言表达完整而严格,但是这与日常交流中使用的口头语言有很大不同。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和阅读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数学教科书创作意图和教科书中描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也不充分。如果小学数学老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没有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深入而透彻的调查,并且无法通过结合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一种简单易懂的口头语言来表达该教科书的理论知识,无法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更不用说对于学生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培养和改进。同时在小学学习数学知识是基础知识,但呈现方式一般较为琐碎。此外,在此阶段,小学生更系统地接触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这对未来的数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容涵盖了从数字运算到几何的初步理解的广泛范围,并且研究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随着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知识变得越来越广泛,但这也导致了学生在面对知识要点时产生越来越多的困惑。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1、开展兴趣教学,推动学生参与
        针对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足,教师需要改进他们表达知识的方式,同时在课程中教师需要能够改善自身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通过针对学生在小学阶段下的实际特征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此让课程能够更加全面有效的开展下去。小学阶段下学生思维较为发散,好奇心较为旺盛,且好玩好动。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天性来推动游戏化教学,通过对于数学课程知识的深度发掘,让其本质原理与数学游戏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这样能够充分在课程中调动学生自身的兴趣,实现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效参与,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例如,当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可能性”方面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对学生开展口头讲述,学生很容易就会对教师所开展的课程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可以开展“摸球预测”的游戏,要求学生将不同颜色的纸球放在教室的不透明瓶中,并预先计算并且估算出触摸到该纸球的可能性,然后比较触摸到该纸球的实际可能性。该活动中包含一些实践功能,使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思考数学问题,并且学生会更加感兴趣。这样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热情会更高涨,从而带动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能够注重学生在现阶段下的学习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够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学习。
        2、开展情境教学,优化学生认知
        考虑到理解知识的难题,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针对具体情境的教学方法,为教学建立适当的学习环境,使其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立足点,使他们适合于从具体的认知活动到抽象的认知活动。这样能够让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的学习,实现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时候,需要教师能够不断优化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实现学生自身行为方式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解释两点之间直线最近的时候,老师首先提出一个现实问题的情况。 “同学小刚的房子和公园以及学校形成一个三角形,直接从家开始直接到学生最近?还是离家到公园以及从公园到学校更近?”运用常识来增进学生的理解当学生难以掌握知识时,教师可以构建特殊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可以绕开无法理解的抽象概念,并专注于可视化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简单的分东西为引子,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数学问题时,他们发现他们所代表的数学含义完全相同,克服了最初的认知困难,以此实现自身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效理解。所以教师需要能够在数学课程中采用情景化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水平,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推动深度思考,培养数学思维
        鉴于学生缺乏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深度学习以深刻地追溯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多思考,注意知识的吸收,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以此实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进而提升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
        例如,在计算简单计算问题(25 + 14)×4时,大多数学生分解计算公式以达到简单计算目的。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并问:“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学生在课本中引用了乘法定律。老师回答说:“学生回答得很好,但是现在假设每个人都没有学过乘法的分布规律,为什么(25 + 14)×4=254 + 144?学生受到乘法本质的启发,因此思维已从浅层记忆转变为深层数学思维,教师还可以使用数字和形状的组合来培养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折线图时,一目了然地显示了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老师的教学开始,学生逐渐独立学习如何使用数形结合的模式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能够在课程中推动学生的深入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自身的学习体系。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中的所有事项都应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处理。学生兴趣低,知识理解困难或思维能力差等问题源于学习能力无法跟上教师教学进度,这与数学课程的逻辑和抽象有关。数学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善于捕捉学习活动中的问题,针对数学特点量身定制教学策略,以及针对特定情境制定基于兴趣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仇海生.浅谈兴趣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7):64.?
        [2]韩志军,马晓梅.以生活情境为支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基础教育论坛,2019(28):26-27.?
        [3]王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22-123.?
        [4]李克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32):325-3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