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桥
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摘要:德育教育在初中阶段的开展是为了学生能够在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得到意识形态的建设,使其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以驱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将自身所学习的知识真正落实在服务社会的行为实践之中,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在初中德育教育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并真正作用于其本身的行为实践,班主任教师应该善于在德育教育环节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其能够真正体验德育观点的实践价值。为此,教师应该首先对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阶段;班主任教师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教育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开始重视起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意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除了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之外,还能够得到良好道德价值观念的建设,以此使学生学习活动中所掌握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知识能够真正作用于服务社会与奉献社会的行为之中。为了使德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教师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作为重要的教育方法,利用组织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德育教育内容的实践价值,由此带动学生行为价值观念的高效建设。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组织的实效性,教师应该针对德育实践活动组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科学的对策推动实践活动组织方式的优化。
一、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活动组织形式单一
在初中德育的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对德育实践形式的设计性。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对德育教育实践认知不足所导致的,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教育环节之中将德育教育内容视为了一个整体教育内容,而忽视了对其教育结构下具体教育内容的区分。这种缺乏具体性的认知使得原本结构鲜明的德育教育成为了一个模糊的整体,所以教师对实际实践活动的组织亦呈现出了一个缺乏变动的组织模式。这种单一的组织模式虽然切合于德育教育的主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影响,但是却因其缺乏具体性的指导以及针对性,往往导致学生在活动中难以得到更加具体的提高,不利于其道德行为价值的有效建设。
2.实践活动开展范围局限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环节中,教师常常出于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考虑,常常将德育实践活动的范围局限在了班级或是校园之内,使得实践活动出现了较强的范围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问题产生主要受班级与校园环境与实际教育条件的影响,使得部分德育教育观点难以切实地落实在班级与校园范围之内,由此极大地削弱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这一局限性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德育观点的实际实践,使得学生不具备真正实践德育观点的条件,难以提高德育实践活动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3.实践活动引导模式不佳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教师还常常忽视了学生在德育实践之中的主体地位。这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常常以被动的执行方式贯彻德育观点,这种被动的引导模式会在一定程度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同时,使得学生难以真正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内化德育观点。并且这种引导模式不佳的问题还常常延伸在了教师对德育实践组织形式的改革进程之中,教师在推动学生德育实践地位变革的过程中常常难以制定合理的引导策略,导致学生在自主实践环节之中难以更加具有方向性地展开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提高。
二、实践活动组织创新中合理的策略
1.开发德育实践主观感性模式
为了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的开展形式,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实践中对德育教育框架下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更具体化的研究,并结合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进行创新性的优化。在这一创新与优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的主观感性认知为具体的方向,致力于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对德育观点的感性理解,以此由感性的认知真正引起学生对德育观点的共鸣,从而内化相关观点与自身的道德价值体系之中。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交流与讨论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开放的实践环境下发表更加主观的感知,并在主观观点的集合中真正形成对德育内容的感性认知。
例如在初中班级的理想教育实践之中,笔者即以“我的理想”为题,引导班级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向班级成员讲述自己的理想。在学生的理想表达实践活动中,理想教育这一德育教育中的具体环节能够以更加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在每个同学不同的理想描述过程中逐渐地丰富,使其能够在学生的发言集合作用下形成更贴近于学生实际的理想教育体系。这种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发表感想所构建的德育教育观点,能够使学生在结合教师更系统的总结中更加快速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使其能够真正在感性的理解认知中形成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价值的理想与信念,真正完成理想教育观点的内化。
2.拓展德育实践活动开展范围
在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真正将多种德育观点落实在实践行为之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拓展德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范围。通过这种拓展的方式,能够使得小学学生真正走出班级与校园,在更广阔的实践环境中开展更多元的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在实践中优化学生对德育观点的体验。为此教师应该始终围绕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做好校外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工作,推动学生德育实践价值的强化。
例如在临近重阳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之时,笔者组织班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区养老院,使其开展了重阳敬老活动。这一敬老活动的开展使得初中班级能够真正体验到校园环境内体验不到的德育价值,使其真正在养老院中将社会公益教育内容与敬老的道德价值落实在自身的行为实践之中。通过走入社区的方式,学生获得了更直观的道德价值体验空间,这不仅优化了学生对德育价值的认知,更使得学生真正积累了道德价值实践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实践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的行为价值基础。
3.创设德育实践情境强化体验
为了强化学生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环节中的主体地位,并与此同时优化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引导职能,教师应该通过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中创设德育教育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并受情境框架的影响更好地完成德育实践。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开展一系列模拟实践活动,利用提供主题的方式构建实践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主题的引导之下真正完成德育观点的实践,使其真正形成相对应的道德价值体系。
例如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自身道德观念意识的提高,使其能够形成更好的辨别是非的价值判断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多个社会中真正存在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了模拟活动,构建了模拟情境。在情境之中,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活动真实地按照教师主题的引导构建社会中的现象,以此做到对现象中的行为进行更加直接的判断。这种判断使得学生真正地应用价值判断观点完成了模拟化的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价值判断相关的内容,以此真正内化了相关观点,促成了自身德育价值体系的优化。
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中只有教师真正立足于教学实践对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环节,为其做好实践环境的创设工作,以此促使学生切实地参与到实践环节之中,真正积累起良好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金凤.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普童话,2018(47).
[2]聂丽晶.浅谈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