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金星
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摘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在素质教育理念中的提出,对每个班主任教师的班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教育方向,要求教师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育认知,强化班级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而是应该始终结合时代价值观念做好德育教育环节的创新工作,以此真正为初中学生创造出更为符合其融入现代社会实践的教育环境。为此,教师应该首先做好德育教育创新方向的制定工作,并结合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做好德育创新策略的研究活动。
关键词:班主任教师;德育教育;创新策略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中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意识雏形,并且其个人意识已经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价值判断能力,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往往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德育价值体系的塑造,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提供价值引导。为此,班主任教师作为初中班级学生的主要管理与教育角色,应该积极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教育职责,并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求下制定符合现代社会德育价值的创新策略,推动初中班级德育教育模式的优化。
一、德育教育数字化
1.数字化丰富德育表现手段
以往的德育教育实践以固定的教育资源为主,其本身的德育内容表现方式趋于书面化,使得教育内容往往难以更直观且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常常难以吸引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德育观点。为此,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对媒体资源的利用推动德育教育表现机制的数字化,以此实现德育内容表现手段的丰富。通过班主任教师对数字媒体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往往能够为学生更生动地呈现出德育内容,使学生在媒体资源中对德育内容产生更主观的感知体验,由此实现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例如在初中班级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媒体资源的利用创新理想教育资源的表现方式,由此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实践环节之中为学生播放与理想教育相关的视频资源,使学生能够通过当代杰出科学家等人物在视频中所接受的采访内容、行为记录等视频直接表现出的内容更近距离地与他们的精神与理想信念进行直观的表达。通过媒体资源所进行的生动表达,学生将受媒体内容的影响,真正对社会中杰出人物所展现出的远大理想信念产生更主观的感受,这种感性认知将使得学生能够从内心中同样建立起良好的理想信念,实现对德育价值的真正内化。
2.数字化拓展德育教育结构
在初中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受德育观点的作用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去,为学生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应该始终保证德育教育资源的时效性,使其能够始终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相适应,以此才能真正对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提供指导。为此,教师应该在初中德育教学中利用通过对数字网络资源的利用推动教育的数字化,利用网络的资源搜集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结构的拓展。
例如在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教育实践之中,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形成社会公德意识,教师可以利用数字网络资源对本地的时事新闻进行搜索,并在筛选工作中将与社会公德相关的时事新闻进行整合,将其应用在了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本地时事新闻作为拓展教育资源的利用一方面保障了教育资源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则能够利用本地发生的事件极大地拉进学生与教育资源之间的距离,通过两方面优越性的共同作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从时事资源中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应该如何践行社会公德意识,使其社会德育价值观念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二、德育教育合作化
1.合作化整合德育主观体验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环节的主体角色这一教育概念,并能够真正在德育教育环节之中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环节,使其能够真正在自主思考中形成对德育观点的主观认知,从中优化学生对德育价值的理解,由主观的感知带动学生对德育观点的转化。为此,教师可以在德育教育合作化的进程中组织学生开展针对德育观点的集体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整合每个人对德育观点的主观认知,以此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德育内容的主观体验。
例如在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实践之中,班主任教师即可组织班级初中学生针对班级规定或是校园规则的遵守进行合作讨论活动。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对遵守规则的相关活动发表自身的看法,这种看法即为学生对规则意识的主观认知。在合作小组中学生针对规则的主观认知将得到最大化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在同学的观点作用下不断丰富自身的主观认知,真正实现主观感受的最大化调动。通过这种调动学生主观体验的方式,学生能够将自身在合作中产生的主观理解与德育教育观点进行联系性的认知,从中真正形成具有个人认知特点的德育价值观念,真正实现对德育观点的内化,优化了学生的认知效率。
2.合作化优化德育实践过程
在德育教育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建立起符合实践观点的德育价值观念,并对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班主任教师还应该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组织班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去,使其能够真正在实践之中去积累实践经验,由体验中真正内化德育观点。为此,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应该通过德育教育合作化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之中更好地构建德育实践情境,优化德育实践过程带动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例如在初中班级的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开展青春期心理卫生的教育实践环节之中,班主任教师即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开展青春期心理卫生建设的模拟实践活动。通过合作的形式,班级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展开交流与讨论等活动,这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在将德育教育观点落实在自身行为之中,体会如何正确地解决心理问题,掌握科学的心理卫生环境建设方法。通过合作化的方式,学生的实践过程能够更加具有互动性与普遍性,由此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促成学生德育水平的切实提高。
3.合作化创造德育感知环境
通过对德育教育进行合作化的创新,还能够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集体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能够在集体环境的影响之下产生更加直观的德育感知,从中优化学生的德育观点的理解。为此,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强化自身对学生合作实践活动的引导,以此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感知,使学生能够真正在合作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德育观点。
例如在初中班级的班级管理实践之中,班主任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班歌演唱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中班歌演唱的目标作为针对班级每个学生的统一目标,能够使得班级学生在目标的作用下团结地开展一系列合作协同活动。在协同的过程之中,班级学生能够真正经历团队协商、团队合作等与团队成员磨合的过程,使其团队协同能力在磨合的经验积累之下得到优化与提升。并且在集体合唱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生还能身处于集体之中更加直观地感受集体的力量,使学生的集体意识能够在对集体氛围的感知之中真正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在初中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制定德育教育创新策略,是为了德育教育能够真正从形式与模式层面得到创新,使其能够以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态容纳学生的实践参与,以此促成学生德育观点直接体验的强化,使学生真正得到自身价值观念的良好塑造。
参考文献:
[1]沈杰. 初中德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研究[J]. 新智慧, 2018(24).
[2]聂长清. 浅析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创新中的着力点[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