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斌
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
摘要:初中德育观点来源于生活,并能够反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生活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应该始终以联系性的观点看待德育教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巧妙地应用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之中,以此推动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开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往往能够以生活化环节为基础,更好地理解德育内容,并能够将其真正落实在生活背景之下,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德育观点协调自身的行为。为了更好地推动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地制定以生活化为方向的课程创新策略研究工作。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创新策略
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开展其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德育观点的作用下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之中,能够真正做到服务社会与奉献社会。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之中,班主任教师常常割裂了生活与德育教育内容之间的联系,导致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进程难以切实地推进。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德育教育观点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性,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德育观点指导自身的生活实践。为了优化这一教育模式,真正落实德育教育生活化的目标,教师应该始终以联系性的观点看待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此真正推动教育环节的优化。
一、生活化导入模式
1.生活实例直观呈现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书面化的德育观点,教师可以首先利用生活化的导入方式为学生具象德育教育观点,以此强化学生对德育观点的理解。在这一生活化导入环节之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实例对德育观点进行直观的呈现。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实践中切实经历的实例进行合理的应用,往往能够使原本书面化的德育观点以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此优化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将德育观点内化在自身的道德价值体系之中。
例如在初中班级进行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教育中,笔者即通过媒体资源的利用向学生播放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现象。在如乱扔垃圾、中国式过马路等学生生活中可以切实见到的实例作用下,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对社会公德的概念形成清晰的界定。 在教师对与公德教育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资源的运用下,学生凭借清晰的概念认知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德育教育内容,并真正在导入环节中将德育观点与自身的生活建立起联系性的认知。通过这种认知关系的建立,学生在后续课程的价值判断标准与社会公德意识培养过程中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教育观点,使其真正完成德育观点的内化。
2.生活资源合理调用
在德育教育实践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在导入环节建立起对德育教育观点的基础性认知,教师还可以通过利用生活资源的方式,使德育教育内容更加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生活资源筛选工作,使德育价值能够真正以实体的形成呈现在导入阶段,由此强化学生的德育认知建立效果。
例如在初中班级的劳动德育教育之中为了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意识,笔者在教学中准备了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粮食作为教育资源。在课程中,笔者引导班级学生对笔者提供的大米、小米等粮食资源进行了集中的观察,并引导班级学生对种植农作物的过程进行描述。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认识到,大部分学生对种植农作物的劳动过程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于是笔者结合具体的生活资源,向学生展示了农作物种植的整个劳动过程。
通过劳动过程的演示,学生才能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手里这些粮食资源的可贵之处,感受到了其中劳动的价值。由此,学生能够在课程的导入环节中真正产生对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基础认知,为后续的德育教育奠定重要基础。
3.生活经验引导倾诉
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班主任教师为了使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观点,还可以通过在导入环节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方式实现教学导入环节的生活化。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调动,往往能够使学生以自身的主观情感与德育教育观点建立起内在的共鸣,以此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经验储备的作用下更好地理解德育观念,并从内心中接纳德育观点,实现德育观点的内化。
例如在初中班级开展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环节中,笔者即引导班级学生开展了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以“我家的传统节日”为主题,讲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经历的传统节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纷纷积极地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自身的讲述与同学的讲述共同作用下,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传统节日经历经验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在后续的课程中,笔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更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了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内容的具体观点,并将相关的内容与同学所讲述的经验内容进行了联系,使学生能够真正与教育观点形成了共鸣,促成了学生对德育观点的真正内化。
二、生活化情境建设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之中,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德育观点内化在自身的价值观念之中,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建设目标,教师还必须要不断强化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观点过程中的直观体验,使学生能够在体验的感受之中不断深化对德育内容的主观理解。为此,教师在初中班级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应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构建生活化的实践情境,使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能够真正落实在生活模式之下,从而真正地建立起对德育观点的实际价值体验,并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未来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例如在初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形成尊重我国少数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与意识,并使其能够真正在意识的指导下开展相关的实践,笔者在教学中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之中,笔者引导班级学生进行了与不同民族人民相处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模拟情境中利用行为体现德育观点,并在行为实践之中真正内化德育观点。通过生活模拟情境的构建,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实现对德育价值的内化,并积累起生活中开展德育实践的经验,促使学生未来的生活中真正落实德育观点于自身的行为之中。
三、生活化教育延伸
在对德育教育进行生活化的进程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环节之中,更应该真正将德育教育的视野聚焦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之中,真正地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落实。为此,初中阶段的班主任教师应该做好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延伸工作,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德育行为落实在自身的生活实践环境之中,促成学生德育价值的积累与德育观点的落实。
例如在初中班级的德育教育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与卫生意识,笔者在相关的德育教育结束时为学生布置了在生活中开展卫生劳动实践的作业任务,以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将德育观点落实在生活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真正遵循教师的引导拿起清洁工具对家庭或是楼道的卫生展开清洁劳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开展卫生劳动工作。这种以作业引导的方式能够使初中学生真正将德育价值落实在真正的生活环境之中,在积累卫生劳动经验的同时真正理解劳动的价值,形成相关的德育价值观念。
在初中德育教育实践之中,只有班主任教师真正凭借联系性的观点促成德育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才能真正创造出生活化的实践环节,优化学生在课程中对德育教育内容的立体认知与直观体验,从而促成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良好建设。
参考文献:
[1]黄鹏.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17(13).
[2]邓礼平.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浅探[J].软件:电子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