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慧
河南省周口经开区黄泛区英才实验小学 466632
摘要:小学德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的高低将会从侧面反映教师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效果。教师需要围绕德育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影响学生积极参与德育课堂的真正原因,实现德育教学的实质性发展。本文将从学生德育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及其成因,提升学生的德育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紧紧围绕小学德育教学实践展开系统论述。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堂参与度;教学实践
一、学生德育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及其成因
德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既有相似的一面,同样也有不同的地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德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实践中,德育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和师生关系的好坏都将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德育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德育教学内容理解难,学生无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小学德育教学的内容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高的理解能力确实是颇为有限的,故而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这将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在德育课堂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因此,教师想要想要解决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问题,可以从德育教学内容的角度来入手。
(二)德育教学方式不合适,学生无法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小学德育教学方式的选择,同样是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开展,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德育教学的开展,同样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正是因为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当,直接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最终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
(三)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不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师生关系与德育教学看似是两个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但是事实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将会对德育教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会成为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一大助力,而消极疏远的师生关系,将会成为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一大阻力。不少教师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不愿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
二、提升学生的德育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措施
在小学德育教学实践中,学生未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其影响因素固然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但常见的主导因素主要是德育教学内容编排,德育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否合适,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关系是否融洽。教师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工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课堂参与度。
(一)优化德育教学内容的编排,降低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
课本上的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联系对教师开展德育教学十分重要。教师需要优化德育教学内容的编排,将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与校园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常识来加深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效果,以达到提升学生在德育课堂的互动与参与。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说说我们的学校》这节课时,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学校的看法。
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大树感兴趣,就会在表达学校的过程中,谈到一年四季大树的变化,如春天到了,大树纷纷发芽,展现出勃勃生机,夏天到了,太阳晒得很厉害,大树的枝叶会覆盖出一大片树荫,学生和教师可以纷纷进入树荫来躲避强烈的太阳光。秋天到了,树叶纷纷变黄,随风飘落,学生会和教师一起去大树下捡树叶,冬天到了,大树光秃秃的,整个大树穿上了一层厚厚的草衣服。也有学生对学校的教师感兴趣,会集中表达教师的特点,如教师黑板上方的国旗,还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还有教室后面的黑板报,这些都是教师的陈设。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校园的学习、课间活动成为教学内容,甚至校园各个地方的一花一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熟悉的内容更愿意去表达。由此可见,教师只要做好教学内容编排的优化,降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难度,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二)发展多样化德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德育教学并非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以一种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学习和认识社会。因此,教师可以发展多种样式的德育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别有一番风味的德育知识课堂。当德育课堂变得有趣,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德育教学效果显然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走进我们的教师》这一节课时,教师完全可以跳出传统教学的思维,为学生讲解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如有时候教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是在是非问题上和学习问题上,教师就俨然一副严师的身份,但是教师也有柔情的一面,当教师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学校去的好成绩时,被其他人夸奖时,或者懂得孝顺父母时,也会开心地像个孩子。有时候,学生不理解教师的做法时,可能会埋怨教师,但是当学生知道其中的原因时,也会不免感到后悔,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讲述自己班级发生的事情,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来有效拉近德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对教师顺利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有裨益。
(三)营造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激发学生的德育领悟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开展常规教学会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对德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依旧奏效。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于较为融洽的状态时,学生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但是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于消极状态时,学生就可能处于畏惧老师或者厌恶老师的原因,不愿意在德育课堂讨论过程中发言。因此,教师需要在德育教学实践中,营造良好的师生教学合作关系,激发学生的德育领悟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讲得很好时,教师要带领其他学生为该名学生积极地鼓掌,让每一位学生在得到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能够主动地去尊重别人。学会互相尊重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尊重自己所在的学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学校变得更加美好,如讲文明、懂礼貌、主动向师长问好,文明的学生风貌就是整个学校最好的一张名片。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也是拉近师生关系的重要机会,教师可以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了解每一位学生,并且对学生予以帮助,这对提升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度大有裨益,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了,学生就会更容易接纳老师的德育课堂,也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升学生在德育课堂的参与度有较为突出的帮助。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开展德育课堂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状况,教师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以便对症下药,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降低学生对德育教学的陌生感,丰富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提升生活中教学资源的转化率,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些都是可以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样会为教师革新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带来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任铁山.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堂参与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08):147.
[2]田亢.浅谈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教师,2013(26):55.
[3]殷大林.加强课堂管理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J].学周刊,2015(2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