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德育、心育融合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曹磊
[导读] 在后疫情时代,很多初中生因为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些困境

        曹磊
        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乡中学   
        摘要:在后疫情时代,很多初中生因为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些困境。借助德育教育(简称“德育”)与心理教育(简称“心育”)的融合,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能在客观了解德育、心育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拟定一些有效的融合策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初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意愿的挖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德育、心育不仅在初中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还在相互补充、促进中使学生得到了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以自身教育经验为例谈谈德育、心育融合的必要性,并在认真分析其融合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谈谈如何促进德育、心育的进一步融合。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现状及原因
        德育与心育的融合对初中生的学习和成长大有裨益。然而,心育与德育脱节的状况仍然存在,相较于心育而言,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德育的实施,忽略了心育的实施。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够,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学生负面情绪调节。如,有些学生对国家在防疫方面做出的努力感触不深;有些学生规则意识很差,不能很好地遵守防疫期间的规则;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在家玩游戏,不想开学而期待疫情别结束。
        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受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除了眼前的事物很少关心外界变化,对时政(如疫情给人民健康、国家发展带来的损失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再加上家庭方面的过分宠溺致使学生变得自私、急躁、责任心不强。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以及校园环境氛围等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想要借助大道理的讲述来说服学生,强迫学生认可自身的观点,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情感状态。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育是一门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公德意识、法律意识培养的学科,它强调的是学生与外部世界、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而心育是一门注重学生心理压力调节、情绪情感管理的学科,它强调的是学生与内心世界的另一个自我和谐相处,使之积极、乐观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育是德育的一种内涵性延伸,而德育则是心育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倘若能够将两者完美结合的话,我们必定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内部世界、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之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更加优秀的一面,充分挖掘其潜力。
        在后疫情时代,心育与德育的融合对于亲身经历疫情的初中生而言显得更加必要。借助两者的有效融合,我们不仅能使学生在科学、合理的指导下逐渐消除疫情、考试等给内心深处带来的惶恐、焦虑,还能将枯燥的说服式教育转变为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心理指导,进而使他们在心育指导下获得更高质量的德育效果。借助德育和心育的融合,学生既能对信息时代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区分,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也能凭借着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等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进而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此外,德育、心育的融合不仅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还能为祖国发展、民族繁荣培养一批有着优秀道德品质的综合性人才,是祖国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具体策略
        既然德育、心育的融合在初中生教育教学阶段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呢?
        首先,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着课堂主导的作用,他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指出科学、合理的生活建议和学习技巧指导,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对德育、心育融合效果的产生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不仅可以积极通过学校组织的校内、校外培训等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等进行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以期能够在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以及一线名师的经验带领下获得更多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学习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而促进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综合性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学校、同事以及学生等方面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果等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估,并据此因材施教。
        其次,选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灵活的教学方式是德育与心育顺利融合的重要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将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得到综合性提升,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究等合作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对于道德、心理相关的议题进行深入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时事热点等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还可以借助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遵守规则。在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指导下,学生必定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实现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双重提升。
        最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环境氛围的营造对初中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还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德育、心育的有效融合,学校务必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如建立学生专属的心理咨询室,积极展开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等以及举办以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等,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心理素质等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此同时,学校、教师应该最大限度上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德育、心育的实践活动中。在家长的竭力配合下,德育、心育的融合必定能够在学生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如何将德育、心育相结合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和探讨。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这一事实的基础上积极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如此,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傅勇.浅析影响我国德育教育效果的若干因素[J].新余高专学报.2001(01)
        [2]陈美勇.强化德育教育功能转变教育观念[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S3)
        [3]曾璐.如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德育事半功倍[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4]王翔南.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