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美惠
漳州市芗城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并对学生具有启发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而言,首先应对情境教学法建立清晰的认知,其次,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使情境的构建真正为小学数学课堂所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游戏
小学作为学生建立数学认知体系的启蒙阶段,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但数学知识其本身具有抽象性特点,这对于学生而言,常常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思维障碍。而情境教学法的合理运用既能够将数学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习内容与思维建立有机统一,降低他们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还能够使学生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结,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行为更加有效用。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构建故事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常常感到枯燥,并且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这便不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与发展。而故事情境能够将数学知识赋予趣味化的特征,并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富有乐趣的学习场,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能够以具体的故事情节为研究对象,使他们不断产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此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
以“简易方程”为例,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笔者首先为学生构建了故事情境,并以“曹冲称象”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同时,提出:“曹操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而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重量,为什么曹冲要这么做?”这一故事情境中的问题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最终使他们认识到“曹冲之所以聪明,就在于他运用了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解决问题”,进而为后续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做好了认知以及情感层面的铺垫。可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构建故事情境,既能够使学生的学变得更加主动,以此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以此保证了他们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
2.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应用
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并且数学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赋予上生活化的特点,以此构建生活情境,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能够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其自身的应用能力。此外,通过生活情境的构建,还能够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观察数学问题,并使他们运用数学思维观察生活问题,以此强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以“位置”为例,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使他们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笔者从实际生活场景入手,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位置,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由于班长的位置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感性认识得出的,为了准确表达出班长的具体位置,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讨论中,并将方法写到了纸上,以此进行汇报。有的小组提出:“班长的位置是第二组的第四个”。随后,笔者及时总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组、排、列、行”等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使确定位置的语言达成一致,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于是使得学生产生了探究行、列的兴趣。可见,将课堂置于生活大背景下,既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抽象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还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升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设置问题情境,发展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上升期。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够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他们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产生更加主动、积极的行为。此外,当学生带着疑问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也能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
以“负数”为例,为了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认识负数的意义,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认知与经验构建问题情境,并提出:“某市一天中最高平均温度在零上10摄氏度,最低温度是在零下2摄氏度,这两个温度代表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还使得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产生了好奇心。于是,笔者出示温度计示意图,让学生从图片中标出零上10摄氏度与零下2摄氏度。紧接着,笔者追问,即:如果只写10摄氏度或者2摄氏度能够看出它们的意思吗?如果运用数学语言如何区分它们?学生通过积极的交流、分析后,便认识到正号与负号所表示的意义,并最终使学生完成了新知识的自主构建。可见,通过问题情境的积极构建,既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主动,还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具有其自身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特点,往往面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难以产生学习兴趣。鉴于此,在构建情境时,教师应落实趣味性原则。一方面,构建情境的内容需要具有趣味性的特征,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另一方面,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具有趣味化的特征,其旨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无意之中产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这样才能够使他们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认知体验。
2.数学性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对情境教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往往在构建情境时,只考虑了情境的趣味化,而忽视了教学的实际价值,这样便使得教学效果产生无效的情况。鉴于此,教师应落实数学性原则。一方面,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数学知识渗透到情境中,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使构建的情境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只有落实好数学性原则,才能使情境真正为课堂教学所服务,也只有落实数学性原则,才能使情境教学法变得更加有效用。
3.启发性原则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同时,小学也是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期。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构建情境时,教师应落实启发性原则。一方面,教师所构建的情境问题需要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另一方面,情境中的问题需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有效联结,帮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不断延展,以此完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实际性原则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强化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构建情境时,教师需要落实实际性原则,并构建情境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构建的情境需要符合现实背景,另一方面,情境中的数学信息需要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联结,只有落实这一原则,才能使情境变得更加科学,以此使情境教学变得更加合理化。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以促进学生喜欢数学。因此,在构建情境时,教师首先应情感培养为基础,以良好的心智模式培养为主旨,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既能够为学生学好小学数学打下夯实基础,还为现实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魏法德.小学数学构建情景教学的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7):94-94.
[2]董杰.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6(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