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发展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李秀峰 马德梅
[导读]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李秀峰    马德梅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长坪镇龙凤完全小学    湖北  襄阳   441500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效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思维发展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深入理解化学实验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亲自完成实验过程的重要性,多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操中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发展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和探索:
        一、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创新
        兴趣能够从根本上刺激个体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创建意识与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具备了声色味形等过程,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讲解化学原理、方法、现象和相关的结论,学生会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无法有效掌握化学方法。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引入方法和展示方法,将化学实验丰富多彩的特点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看,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感知与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有效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在分析与探究中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比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与原理,正确认识实验室制取一般气体的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为学生出示了一则谜题,让学生在谜题的思考中回归氧气的性质。这一问题的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并提出了问题:由哪些仪器组成?哪部分是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收集装置?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装置的安装有着怎样的原则。在这一环节就提升了学生对实验装置选取的理解和组装能力。可见,多种类型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够强化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本身的特色非常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感悟与思考,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进行有效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验原理与操作过程,提出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同时,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积极讨论。思考并创新,让学生能够想出更多种实验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实验教学当中,教师要尽量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只要做好监督者即可,这样学生在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高。
        比如:在《燃烧的条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并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出相应的道理。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酒精灯、火柴、烧杯、热水、试管、白磷、红磷、煤块、木棒等教具。并且,笔者引导学生提出了各种燃烧的条件,有的学生就提到了可燃物、氧气、空气、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自己动手实验。

学生分别进行了三组实验,包括:验证燃烧是否需要可燃物;验证燃烧是否需要氧气;验证燃烧是否需要一定的温度。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并探究的过程中就对燃烧的条件有了一个清晰且深入的认知。在这样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创建良好教学情境,强化学生探究意识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要想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并不能单纯地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感悟和理解,引导学生不断实践、探究和归纳,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财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化学素养和能力。
        比如: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金属的性质。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锅、水壶、菜刀等金属制品。然后,笔者为学生提供了镁、铝、铁、铜等金属,要求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颜色与光泽。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就能够完成这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探索。可见,教学情境的创建,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尝试进行实验的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个化学知识点进行实验的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实验的技能,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完成高效化学课堂的打造。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按照实验的目标和相关的原理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化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比如: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学会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制得的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分享了课外实验《鲜花变色》的变色结果,为学生创建了相应的实验情境。然后,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波义耳与指示剂》的视频,并要求学生思考我们能否像化学家波义耳那样自己制作酸碱指示剂。学生通过课外实验的观察与问题的思考,并自己选择了植物的花瓣或者果实,将其捣烂,加入酒精浸泡,完成了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制作。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了学生活动。学生需要选择实验室或者生活中的溶液,完成实验。在学生自主制作酸碱指示剂、设计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本节课的化学知识就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可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还能够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
        总而言之,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验探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建良好教学情境,强化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帆帆.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48.
        [2]王玉琴.基于学生认识发展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以“金属资源的保护”教学为例[J].文理导航(中旬),2020(11):51+53.
        [3]吉金兰.引燃课堂活力  催化教学质量——谈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110-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