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合作机制的创新策略浅析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 刘国曦
[导读] 在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使小学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真正开展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活动,

        刘国曦  
        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浪堤镇安品小学  
        摘要:在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使小学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真正开展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其实现学习模式的转变,促成数学深度学习并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想要将合作教学法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与重要渠道,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特征与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好相应的教学策略制定工作,以此使课程合作活动的组织能够真正切合于数学教学的实质性内容,利用合作机制的课程化创新真正带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变革。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合作机制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以及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在教学活动中以推动学生学习地位由被动向主动的变革作为观念的主要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合作教学法这一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空间的教学模式与现阶段教师的教育改革方向有着极强的契合性,教师应该及时地发现这一教学方法,并使其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之中。为此,教师应该将合作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与实际的教学逻辑相结合,以此制定出合理的创新策略推动课堂合作机制的课程化创新,使其能够真正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一、创新互动化合作机制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利用合作过程中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以此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合作氛围中更直观地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所在,从而养成数学学习积极情感,使其能够在主观意识的调动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更为开放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更少的限制条件下展开探究活动,以此使其能够开展更具趣味性的互动活动,真正实现合作互动活动环节的构建。
例如在《认识图形(二)》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以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实践之中,笔者在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合作活动。在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如何描画平面图形,使学生展开了开放式的交流与讨论活动。在活动之中学生没有教师的束缚,可以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并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畅所欲言,真正构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实践讨论氛围。这种氛围的构建使得班级之中形成了更为活跃的学习气氛,并且学生的互动讨论中不同的意见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答案的求知欲望,在学习氛围的外在激励与求知欲望内在调动下,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之中。
二、创新互助化合作机制
1.交流互助完善学生探究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中落实合作教学法,教师还可以将互助化作为课堂合作机制的创新方向。这是由于小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还处于初步的培养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探究思维往往存在较强的片面性。这使得学生常常难以通过独立的思考对教学内容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不足以支撑学生真正地开展独立学习。基于这一现状开展互助化的合作活动,教师可以使学生将各自的探究观点在小组中进行共享,并由小组成员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以此使学生的观点能够在小组范围内得到不同程度的完善,帮助学生真正完善自身的独立探究认知。
例如在《混合运算》这一课的教学环节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寻找隐藏的中间问题时常常难以全面地看待计算问题中的计算内容,并且学生在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于是笔者在课程之中引导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将依次发表出自己对解决问题内容中隐藏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经过独立思考所利用小括号列出的综合算式。在每个小组成员的发言结束后,学生将在小组内对成员所提出的不同思考成果进行整合,并进行新一轮的集体分析,使其能够真正在对比的分析中发现彼此成果中的问题所在,并于这一过程中真正优化与完善自身的认知,从中完善原本存在片面性的独立思考成果。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互助中,学生的独立探究成果将更加完整,并且学生自身的探究思路也将受其影响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分层互助带动学生同步进阶
        另一方面,由于小学学生在以往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经历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往往还会呈现出较大的学习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导致学生对课程中教学内容理解程度的不同,如果不能合理地对待学生的学习差异,将导致学生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人员结构分层的方式对课堂合作机制进行互助化的创新,以此使学生能够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放置在小组之中,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解决问题,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不断减轻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性。
例如在《分数的简单应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针对班级中学习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即组织班级学生展开了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能够将问题在小组中提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班级小学学生能够将自身在利用分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享,之后由小组中其他成员负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小组互助的解决过程一方面可以使提出问题的学生切实地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解决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得到知识的巩固,以此在互助合作机制下带动学生双方面的提高。
三、创新互查化合作机制
1.优化趣味互查方式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合作机制进行互查化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出相互之间的作用,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对互查活动的开展形式进行趣味化的创新,使其能够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吸引小学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在实际参与中得到高效的发展。
例如在《角的分类》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笔者组织班级学生首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自主出题的设计活动,使学生能够在题目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转化制定出多元化的题目。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制的题目共享在小组之中,使学生能够进行题目互解,使得学生能够在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中合理地利用教学内容,使其真正得到对角的分类相关知识的深化。这一趣味化的合作机制创新使得学生能够在出题与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身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促成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强化基础知识掌握
        通过对合作机制进行互查化的创新,教师还可以引导小学学生在合作中对彼此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查。这种更具针对性的互查活动往往能够使得小学学生在合作中及时地发现自身对课程中基础知识内容掌握中存在的不足,使其能够及时做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从而真正构建起完善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中,笔者即组织班级学生展开了合作互查活动,使学生在小组中对小组成员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相互之间的检查。在检查活动之中,学生能够在同学的帮助与提醒下发现自身基础知识掌握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在再次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基础知识漏洞,由此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基础知识认知体系,为学生未来的几何学习奠定牢固的认知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法,教师必须对其模式下的合作机制进行课程化的创新与优化,才能使合作活动的组织真正切合于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逻辑。为此,教师应该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观点,立足于实际做好相关教研活动,推动课堂合作环境的良好落实。
参考文献:
[1]姜莉莉.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J].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7(1).
[2]赵云生.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J]. 南北桥, 2017(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