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珍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第三小学 514427
摘要:课堂中的导入环节作为学生与教学内容接触的首个教学环节,往往承担着辅助学生建立基础性认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的重要作用。做好课程导入环节的设计工作,往往能够从多个角度协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多项因素,从而使其在课堂中的参与更加高效,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利用单一的课程导入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活动,而是真正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最为符合的教学导入方法,以此最大化地实现导入环节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导入环节;小学数学;导入方法
通过教师对教学导入环节的有效设计,往往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初识的导入环节之中即对课程中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起初步的认知基础,从而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以此促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然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对导入方法的选择与设计,使得课程导入模式较为单一且具有较强的机械性,难以真正突出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不利于教学导入环节实效性的提高。我认为,教师在教学环节之中应该始终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以更好地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使其真正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善用直接导入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在以往教学环节中最常用的导入方式,在这种导入模式之下教师常常开门见山地将课程中将要学习的内容以概括的形式为学生进行直接的介绍,并向学生系统地提供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认知。这种直接导入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十分快捷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则能够通过直接提供任务目标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课程中更加有针对性与方向性地展开学习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由于班级小学学生初次接触圆这一几何概念,所以我在教学中选择了直接导入教学内容的方式,开门见山地为学生呈现了教学内容。首先在课程中笔者在板书上画出了一个圆形,并在学生简单地观察后结合实际绘制的圆形对学生进行了圆形几何定义的系统介绍,使学生能够在图形与教师概括性较强的语言之下更加快速地建立起对圆形内容的基础认知。之后,我结合图形为学生系统地列出了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具体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明确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学习内容,为其后续课程中的学习制定了明确的学习方向与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巧用媒体导入具象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利用起数字教学手段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数字媒体资源的利用促成导入环节的优化,构建数字化的媒体导入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其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化的导入呈现,往往能够使原本相对于小学学生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以更有力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其更为快速地建立起课程学习的认知基础,为学生后续课程内容的理解做好奠基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天安门广场》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我在课堂开始即通过班级中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了天安门广场的图像资源,引导班级学生在图像资源对天安门广场更立体的呈现模式之下对天安门广场有了更加具象的认知基础。图像资源在课程中对教材中资源所做的拓展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在了教学内容之上,更通过为学生建立起具象认知基础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之中更好地完成根据拍摄图像进行地点与照片对应的学习活动,促成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设置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导入。在问题导入法的应用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设置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自主的思考,使其能够在课堂开始即对教学内容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问题启发性的作用,学生将在这一探究过程之中形成更为主观的问题,在对问题的求知欲望的调动下,学生将更为积极地融入到后续的课程学习环节之中,使其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百分数的应用(一)》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我在课堂伊始即提出了“同学们大家只做过冰块吗?水结成冰后体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引导班级学生进行了思考。这一导入问题即在导入环节之中起到了引出课题的重要作用,能够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首先明确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并且在思考的环节之中,学生会在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更加主观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法,学生将产生求知兴趣,以此驱动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课程学习实践之中,促成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构建衔接导入建立联系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应该以联系性的观点看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在联系性认知的基础上构建知识衔接链条,以此作为导入辅助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衔接式的导入方式,教师能够由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入手,通过其与实际教学内容的对立与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起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初步认知,并使其结合以往知识的学习经验更有方向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例如在《扇形统计图》这一课的学习实践之中,我首先提出了几个以往课程中所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等统计图相关知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调动起了自身的学习经验,使其能够完成对以往知识内容的巩固。之后,我将两种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对立结构的导图构建,使其能够在黑板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我还将本课将要学习的扇形统计图同时放在了对比结构之中,使三种统计图的对立条件明确地呈现在了板书之上。之后,我要求班级学生结合对所学习过的统计图的认知,对扇形统计图的相关内容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使其能够简单完善板书上的对比结构。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忆进行更有方向的自主探究,使其能够在导入环节完成基础认知体系的构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组织实践导入引导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往往能够使小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之中真正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实践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导入,使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形成对知识的初步体验,从而优化学生在课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效率与强化学生的概念认知。
例如在《图形的旋转(一)》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我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了模拟旋转运动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完成了一系列旋转的实践活动,这一直接的操作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具象地理解旋转这一几何图形移动的方式,并且学生在这一实践环节之中还通过教师的口令真正地体验了“绕那个点”、“向什么方向”与“旋转多少度”的过程,以此使学生真正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产生了更为具象的认知基础。通过实践导入的方式,学生不仅在实践之中体验了课程学习的乐趣,为其后续的课程参与提供了主观动力,更在学习环节之中直接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优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选择导入方法,只有教师始终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方法选择,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导入环节中建立起符合教学内容学习的学习基础,以此真正最大化地发挥出导学环节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能够真正高效投入到学习环节之中,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申建霞.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重要性的认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
[2]谭学涛.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16).